為深入了解城市環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拓寬學生專業視野與社會認知,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固廢再生革命”實踐團隊一行8名師生,于2025年7月6日到10日赴西安中鐵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旨在引導學生們走出課堂,認知一個與城市生活息息相關卻又鮮為人知的關鍵環保領域——污泥處理。資深工程師趙浩為師生們進行了全程講解。
活動聚焦:揭秘鮮為人知的污泥處理行業在展示區,工程師通過原始污泥、脫水后污泥及最終產物樣品的直觀對比,揭示了污泥處理的必要性。他指出,污水處理后產生的污泥含水率高、成分復雜,含有大量有機物、病原菌及潛在污染物(如重金屬),不當處置將造成嚴重的土壤和地下水二次污染。
師生們了解到,污泥處理作為污水處理的后續工作,在國內發展歷史僅有20多年,尚屬“年輕”領域,且因南北方污泥成分差異巨大,導致缺乏統一的國家技術標準和核心工藝路線,面臨著“無標可依”的行業困境,主要依靠各地“因地制宜”探索處理路徑。
圖1:工程師為師生展示脫水后產物樣品
見證“變廢為寶”之旅與自動化支撐工程師趙浩引領師生們參觀了中央控制室,并通過工藝流程模型和實時數據顯示屏幕,詳細介紹了污泥處理的科學流程:
深度脫水減容:原始污泥首先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實現深度脫水,大幅減少體積和含水率,形成固態“泥餅”。工程師強調,這一過程高度依賴自動化控制系統對壓力、轉速、流量等關鍵參數的精確控制,保障了效率和穩定性。
核心無害化處理: 根據污泥特性和處置需求,采用不同工藝(高溫好氧發酵或厭氧消化)進行無害化處理。工程師表示,“這些過程需要在嚴格控制的溫度、濕度或反應條件下進行,依賴高度自動化的監控與調節系統,才能確保處理效果達標并殺死病原體和固定重金屬。”
資源化再利用:處理達標后的污泥產物被資源化利用:成為營養土用于園林綠化和土地修復,作為原料摻入環保建材生產,或進行清潔焚燒。在焚燒環節,工程師特別指出,焚燒爐運行及后續的煙氣凈化系統均實現了全過程的自動化控制與實時排放監控,確保環保安全。
圖2 中控大屏上實時顯示當前數據
圖3 污泥處理設備
實踐收獲:深化認知與激發責任實踐過程中,師生們認真聆聽講解,觀看設備運行演示,并與工程師進行深入交流。同學們表示收獲良多。
房同學表示:“這次實踐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以前只知道污水處理,完全沒意識到還有如此大量且棘手的污泥需要專門、復雜的處理。行業的‘年輕’和‘無標’狀態讓我看到了環保事業的挑戰,也理解了科學處理的緊迫性。”
趙同學表示:“親眼看到整個處理流程高度依賴自動化系統,特別是那些對運行條件極其敏感的工藝環節,深刻理解了自動化技術在保障大規模、連續化環保生產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對我的專業認知很有啟發。”
帶隊教師淡老師總結:“組織本次實踐的核心目的,是讓同學們認識并關注城市環境背后這個重要的‘隱形戰場’。污泥處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卻普遍缺乏公眾認知。通過實地探訪,同學們不僅了解了行業現狀、技術難點和‘變廢為寶’的轉化過程,也深刻感受到支撐這一龐大環保工程穩定、高效、安全運行的技術力量。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社會責任感和專業應用視野都大有裨益。希望這次經歷能促使大家更深入地思考可持續發展問題。”
圖4 師生與工程師深入交流
圖5 師生參觀工廠
活動結束后,實踐團隊師生與工程師合影留念。本次深入行業一線的調研活動,為學子上了一堂生動的環保實踐課,也為宣傳和關注這個關鍵的“隱形環保線”貢獻了青年視角。
圖6 師生與工程師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