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四川輕化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遵義小長征”志愿隊走進遵義,在遵義會議紀念館、鳳凰山烈士陵園、紅軍街等地開展紅色基因傳承志愿活動。隊員們通過實地參觀、調研訪談等方式,深入體悟長征與遵義精神的時代內涵,在紅色沃土上接受精神洗禮。
遵義會議紀念館:在歷史轉折處讀懂初心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的召開,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遵義會議紀念館內,講解員的生動講述將隊員們帶回那段風雨如晦的歲月。志愿隊隊員們駐足于會議場景復原展區,凝視著墻上泛黃的文獻資料與歷史照片,仿佛能聽見當年共產黨人在燭火下激烈討論的聲音。
“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到四渡赤水的軍事奇跡,從‘左’傾錯誤的糾正到毛澤東同志正確軍事路線的確立,每一個歷史細節都在詮釋‘實事求是、敢于擔當’的遵義精神。”志愿隊隊長在參觀筆記中寫道。在與講解員的訪談中,從事紅色講解工作多年的王老師坦言:“每次講解都是一次自我教育,我希望能用鮮活的歷史細節,讓年輕人真正理解‘為什么遵義會議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隊員們注意到,紀念館內設置的VR互動體驗區,視頻講解屏幕前,常有青少年駐足。“通過模擬遵義以及長征的場景,配合視頻講解,能更直觀體會長征路上的艱辛。”來自四川輕化工大學的隊員感慨,“這讓我們明白,長征精神不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更是浸透了鮮血與汗水的實踐結晶。”
鳳凰山烈士陵園:在緬懷先烈中汲取力量
蒼松翠柏環繞的鳳凰山烈士陵園內,高聳的紀念碑直指蒼穹。志愿隊隊員們懷著肅穆的心情,向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整理緞帶,鞠躬致敬。陵園內,紅軍烈士與革命群眾的墓碑整齊排列,每一塊墓碑上的名字都承載著一段舍生取義的故事。
“這位叫‘小紅軍’的烈士,犧牲時年僅14歲,至今沒人知道他的全名……”聽著陵園管理員的介紹,隊員們眼眶濕潤。在調研中,守陵志愿者李大爺的話令人動容:“我爺爺當年給紅軍帶路,犧牲在這山上。守好烈士陵園,就是守住咱老百姓的念想。”
志愿隊在這里開展了“擦拭墓碑、講述英烈故事”活動。隊員們小心翼翼地為墓碑拂去塵土,在紀念碑前重溫入團誓詞。“站在這里,才真正理解‘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的含義。”隊員們表示,先烈們用生命踐行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將永遠激勵自己奮勇向前。
紅軍街:在煙火氣中觸摸精神傳承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紅燈籠高懸巷陌——走進紅軍街,濃郁的紅色文化與市井煙火氣交相輝映。這條全長400余米的街道,曾是紅軍與遵義百姓魚水情深的見證地,如今已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窗口。
“當年紅軍在這里駐扎時,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買東西分文不少,老百姓主動送糧送藥。”經營紅色文創店的張老板指著墻上的老照片,向隊員們講述祖輩流傳的故事。他店里陳列的紅軍馬燈、草鞋等復刻品,成了年輕人了解歷史的“活教材”。“現在每天都有學生來參觀,有的還會寫下感悟貼在留言墻上,這讓我覺得守護紅色記憶很有意義。”
在與街上青年游客的交流中,隊員們發現,00后群體對紅色文化的接受方式更趨多元。“通過短視頻了解紅軍故事后,特意來實地打卡。”來自遵義本地的大學生小李說,“紅軍街把歷史與生活結合起來,讓紅色精神變得可觸可感。”
調研感悟:讓紅色精神照亮青春征程
此次研學中,志愿隊共訪談講解員、商戶、青年學生等群體50余人。從“專業講解如何創新表達”到“青少年紅色教育的路徑探索”,隊員們將所見所聞所感整理成調研報告,為紅色文化傳承獻計獻策。
“不同群體對紅色精神的理解與踐行,讓我們看到了遵義精神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志愿隊指導老師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歷史尋根,更是一場精神接力。隊員們紛紛表示,將把在遵義的所學所悟帶回校園,通過主題宣講、文藝創作等方式,讓更多同齡人了解長征與遵義會議精神,讓紅色基因在青春血脈中永續傳承。
四川輕化工大學“遵義小長征志愿隊”此次活動,進一步深化了“行走的思政課”育人成效,讓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感悟了初心使命,積累了寶貴實踐經驗,傳承了優秀的遵義會議精神,體悟了濃厚紅色文化。
文 四川輕化工大學 劉玉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