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承古韻,科技煥新聲”,2025年7月,江蘇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海絲遺韻 木偶新聲”實踐團走進福建泉州,開展有關泉州非遺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聚焦泉州提線木偶戲這一“海絲遺韻”,以“科技賦能+青春傳播”為雙引擎,通過多元調研、沉浸體驗、創新創作等方式,為古老藝術注入“新聲”,讓千年木偶在當代迸發新的生命力。
溯源海絲遺韻:非遺技藝里的“傳承基因”
非遺不該被蒙塵,傳承不能被斷根。實踐團以“解碼非遺底蘊”為起點,探尋泉州作為“海絲起點”的文化內核。
在泉州古村古建與歷史街區,隊員們通過采訪當地老人,了解與提線木偶戲相關的民間故事(如《木偶戲班的百年傳奇》、《木偶神偷》等)、傳統歌謠(《提線木偶謠》及閩南民謠),記錄下提線“十八法”等技藝口訣。這些帶著煙火氣的內容,為非遺素材庫補充了最鮮活的“傳承密碼”。
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鄉土閩臺”展廳,提線木偶戲的絲線串聯起兩岸共同記憶。成員們凝視著栩栩如生的木偶,聆聽每根絲線背后的故事,深刻體悟這項國家級非遺的深邃內涵——“每一個動作都纏繞著幾代人的匠心,每一場表演都是兩岸情感的共鳴”,真切感知到指尖技藝連著文化根脈,眼前木偶載著傳承重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了解提線木偶戲 王文靜 供圖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里,德化白瓷的凝脂薄胎與泉州南音的千年雅樂,無聲訴說著“海絲起點”的文明對話史。成員們不禁駐足沉思:這些穿越時空的技藝,正因傳承者秉承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清醒,在堅守傳統根基時吸納時代新元素,才能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借力國際平臺煥發新生。而當代科技,或許就是讓提線木偶藝術等非遺奏響“新聲”的關鍵。
對話傳承現場:在“守正”中尋“創新”之道
走進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和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實踐團探究非遺傳承的現狀與痛點,捕捉到技術賦能的可能性。
在非遺館的科技互動展區,數字化演示讓木偶線控的結構原理一目了然。“一個抬手動作需要控制6根絲線的張力與角度,這和我們研究的機械臂控制系統異曲同工!”親手操控簡易裝置時,物理專業學子從力學角度剖析技藝精髓,萌生了“用傳感器記錄絲線軌跡”的創新構想。
圖為實踐團在與傳承人張老師進行深度訪談 張丹韻 供圖
傳承人的分享更讓團隊深受觸動。“一根線練千萬遍才能讓木偶‘活’起來”,這份對傳統技藝的執著堅守,讓團隊成員深刻領悟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傳統藝術的“魂”——那份凝結著前人智慧與情感的核心內涵,絕不能丟失。
而當談及科技與傳統的融合時,傳承人所展現出的“不故步自封”的開放態度,更讓團隊成員備受鼓舞,進一步堅定了他們“以技術為翼,延續文化薪火”的決心。在經典劇目《小沙彌下山》《鐘馗醉酒》的演出過程中,團隊對表演進行了系統的記錄與捕捉,這些飽含生命力的靈動畫面,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生動留存,更將作為“木偶新聲”項目的第一組“音頻數據”,為后續的創新應用積累寶貴的原始素材,為傳統木偶藝術在數字時代的煥新奠定堅實基礎。
傾聽青年期待:Z世代期待的“木偶新聲”
針對Z世代的認知習慣與接受偏好,實踐團以“近距離觀察+數據化分析”為方法,尋求讓木偶戲“被看見、被喜歡”的破圈路徑。
實踐團在西街、開元寺等熱門景點開展500+人次街訪。結合線上問卷收集的信息,青年群體的反饋共同勾勒出清晰的需求畫像:多數人通過短視頻平臺接觸非遺,但對提線木偶戲的了解仍較有限,親身觀看過現場演出的更是少數。這一現象凸顯出傳統傳播方式與青年接受習慣之間存在脫節。
而在創新方面,年輕人們的訴求十分明確:他們期待看到木偶戲與現代機關、特效相融合;希望能有結合科幻、都市等現代題材的新劇目上映;對手游《逆水寒》在木偶戲主題的開發上也表現出濃厚興趣。這些想法印證了“傳統+科技”融合路徑的可行性。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在木偶劇院開展街訪 王子月 供圖
從青年的參與意愿來看,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短視頻平臺獲取木偶戲相關內容,對線上體驗活動的接受度較高。對于木偶戲與游戲的跨界聯動,絕大多數人也持開放態度。
這些反饋證實了:數字化、年輕化的表達,正是讓“木偶新聲”觸達更多青年,打開“破圈”之門的關鍵鑰匙。
踐行青春擔當:讓木偶在科技中“唱新聲”
基于調研成果,實踐團以“科技+創意”為筆,讓木偶戲在青年群體中傳得開、留得住。
隊員們將收集的故事、歌謠化為數字創作的養分。用人工智能繪制融合閩南建筑與游戲場景的木偶主題插畫;制作“木偶動作+民謠音頻”的動畫短片,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傳播,目標播放量達1萬次;設計融入木偶經典動作的動態冰箱貼,讓傳統技藝以趣味物件貼近生活,吸引更多青年駐足關注。
后續隊員們將把泉州見聞落地為實踐。在江蘇、福建等地的社區課堂上,他們將用簡易木偶教具結合物理原理講解,讓孩子們在“讓木偶鞠躬”的實踐中,先一步聽見“木偶新聲”的序曲。

圖為泉州提線木偶劇院《鐘馗醉酒》演出 張丹韻 供圖
從打撈古村深處的《提線木偶謠》,到構想Z世代青睞的數字作品;從拆解“十八法”里藏著的力學密碼,到打磨互動文創的巧思設計——“海絲遺韻 木偶新聲”實踐團始終以“遺韻”為根、以“新聲”為魂。這群青年用專業能力印證:當千年木偶邂逅科技與創意,不僅能守住“海絲”的文化記憶,更能在當代奏響跨越代際的創新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