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湖北恩施利川蔥郁疊嶂的山嶺間,山東農業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的九名學子俯身田間、走進車間,用年輕的目光聚焦一株株黃精如何破土成金,以科技智慧探尋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在團堡鎮黃精種植基地,同學們深入田間地頭,親手觸摸不同品種黃精的根莖葉脈。技術員向我們介紹了企業育種篩優方式:從全國各地收集了三十余種黃精,將其于試驗田中精心培育,篩選出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以求產量質量最大化。其生長周期長、藥用價值高的特性引發學子陣陣驚嘆。一株黃精從育種育苗到最終采收,凝聚著自然稟賦與現代農技的雙重智慧。
黃精育苗地唐陳晨攝
隨后,團隊轉入初加工車間,親身體驗了黃精從原料到產品的蛻變之旅。在清洗區水流沖刷泥土的清新氣息中,在切割區刀具整齊劃一的韻律里,在篩選分揀區對藥材品質的精準把控時,同學們深刻體會到標準化生產對藥材品質與產業效益的關鍵支撐。尤其在潤藥區,對傳統炮制工藝“潤藥”環節的觀摩,更讓他們對中醫藥文化的精妙傳承有了直觀認知。

車間工人正在分揀黃精唐陳晨攝

實踐團隊分成三組,深入企業員工群體展開訪談。工人們樸實的語言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村的生動畫卷:一位在初加工車間工作的大姐坦言,家門口的穩定就業讓家庭收入翻番,“再不用背井離鄉”;基地負責人則自豪地講述基地推廣良種與標準化種植技術,帶動周邊上百農戶科學種藥,大幅提升了黃精品質與收購價。

實踐團隊采訪車間工人郭學瑞攝
更令人振奮的是,基地不僅帶來物質改善,更重塑著鄉村精神風貌。一位村干部提到,自從有了黃精產業,村民們共同致富士氣高漲,學習種植技術、參與合作社生產的熱情高了。產業活水不僅充盈了村民的錢袋,也悄然涵養著勤勉致富的文明鄉風。
實踐尾聲,團隊分別采訪了當地政府主管農業與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他們以鄂達生物為例,闡釋了利川市“一縣一業”發展黃精特色產業的戰略布局——“我們正著力構建從種植、加工到品牌營銷的完整產業鏈,打造‘利川黃精’地標品牌。”
領導們強調,鄉村振興核心在于產業振興,而產業振興離不開科技與人才的支撐。他們高度贊許山東農大學子深入一線的調研精神,熱切期盼高校科研成果能與地方特色產業深度耦合,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你們帶來的不僅是青春活力,更是科技興農的希望火種。


利川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鼓勵農大學子周靜攝
當實踐團隊踏上歸程,背包里滿載的不僅是黃精農副產品與調研筆記,更是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深刻體悟。恩施山間的清風與車間機器的鳴響交織成鄉村振興的生動樂章,而年輕學子們沾滿泥土的雙手與求索的目光,正回應著時代的召喚——在廣袤鄉土間,科技賦能的種子已然破土,青春報國的根脈正向著振興的春天,奮力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