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江蘇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海絲遺韻·木偶新聲”實踐團在泉州的調研持續深入。繼首日以“溯源-互鑒-傳承”為主題的探訪后,團隊走進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系統溯源提線木偶藝術的歷史脈絡與技藝精髓;深入泉州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通過沉浸式劇目觀賞與同傳承人的深度對話,真切感受這項古老藝術在當代傳承中的溫度與創新發展的無限潛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全景認知提線木偶的“前世今生”
走進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實踐團在提線木偶戲專題展區開啟了一場沉浸式探索。從歷史脈絡的鋪展、角色行當的細分,到制作工藝的拆解與表演技法的解析,豐富的展陳內容為隊員們勾勒出提線木偶藝術的完整圖景。展柜中,各個時期的經典木偶頭靜靜陳列,其精妙的雕刻技法與鮮活靈動的表情,引得隊員們駐足細賞,紛紛用設備記錄下這些細節里的匠心。
互動體驗區尤為熱鬧。隊員們親手操控簡易提線裝置,切身感受“十指懸絲牽萬象”的技藝玄妙。“原來一個簡單的抬手動作,竟需要這般精密的線位控制與力道配合!”一位隊員在體驗后不禁感嘆。館內更以現代科技手段直觀呈現木偶結構原理與動作分解,這為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隊員們打開了獨特的技術觀察窗口,也為后續的數字化探索埋下了靈感的種子。
泉州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觸摸傳承溫度,探尋創新可能
觀眾心聲:非遺魅力的當代回響
在泉州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演出開始前,隊員們對等候入場的觀眾展開隨機走訪,傾聽這份古老藝術在當代觀眾心中的分量。
“特意帶孩子來感受老祖宗的智慧,讓他知道傳統藝術有多迷人。”一位家長的話道出了許多人的初衷;“早就聽說泉州提線木偶是‘活化石’,今天終于能親眼看看了。”一位外地游客難掩期待;還有年輕觀眾笑著說:“刷到過木偶表演的片段,那靈動勁兒太吸引人了,必須來現場!”
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回答,既勾勒出木偶戲跨越代際的多元吸引力,也折射出公眾對非遺傳承的深切期待,為實踐團后續的調研提供了鮮活的現實注腳。
劇目展演:指尖乾坤里的生命綻放
隨著幕布拉開,經典劇目《小沙彌下山》《鐘馗醉酒》《元宵樂》接連登場,為隊員們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小沙彌下山》中,木偶僧人憨態可掬,挑眉、撓頭間滿是童趣詼諧,仿佛將觀眾拉入無憂無慮的山間時光;《鐘馗醉酒》里,傳承人以剛勁有力的提線手法,讓鐘馗的豪放與威嚴躍然臺上,每一個踉蹌、每一次揚袖都張力十足;《元宵樂》則用密集的鑼鼓點與靈動的群舞,將節日的熱鬧喜慶鋪陳開來,木偶們轉身、跳躍間,仿佛能讓人聽見街市的喧囂與歡笑聲。
在傳承人的指尖操控下,數十根絲線仿佛有了生命,牽引著木偶做出細膩的表情變化與流暢的肢體動作——小沙彌眨眼時的狡黠、鐘馗皺眉時的威嚴、舞者旋轉時的輕盈,都精準得如同真人演繹。隊員們屏息凝神,攝像機鏡頭始終追隨著木偶的身影,記錄下每一個精妙瞬間,為后續的動作捕捉與技術分析積累了珍貴素材。
深度對話:傳承人的堅守與求索
演出落幕,實踐團與提線木偶傳承人圍坐暢談,圍繞技藝傳承、劇目創新與科技融合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
傳承人細數數十年堅守的甘苦:“一根線的力道、一個動作的弧度,都要練上千遍萬遍,才能讓木偶‘活’起來。”談及當代挑戰,他坦言:“如何讓年輕人愿意沉下心學這門苦功,如何讓傳統劇目既保原味又合現代審美,都是我們一直在琢磨的事。”
移觀幕后,鑒于木偶制作工序復雜,控制的絲線有時多達30條,演員們親自組裝,為的就是在臺前呈現出更加完美的木偶形象。
當隊員們問及現代科技(如數字化、動作捕捉)的應用前景時,傳承人眼中閃過期待:“傳統技藝不能故步自封,科技或許能幫我們留住老手藝,甚至開出新花,但前提是不能丟了木偶戲的魂。”
交流中,一位隊員好奇追問:“《元宵樂》里木偶的‘一秒換裝’太神奇了,這里面藏著什么門道?”傳承人笑著擺手:“秘密說破就少了趣味,觀眾細細觀察,自然能品出其中的巧思。”這番話恰如提線木偶藝術的魅力——既藏著千年傳承的匠心密碼,又始終向每一顆好奇的心靈敞開。
泉州提線木偶戲因其千年傳承魅力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為了推廣、傳播泉州提線木偶文化,劇院也在考核招收優秀學員,培養優秀人才。此外,劇院還將其與游戲聯動,吸引大量新生力量,擴大文化影響力。
互動體驗:絲線間的“手腦博弈”
在劇院體驗區,隊員們嘗試操控簡化版木偶。隊員們剛握線桿發力,木偶就東倒西歪,慌亂中還讓絲線纏成了一團。指導老師示范時提到,操控秘訣在手腕,需像轉筆般輕捻絲線,指尖微動即可讓木偶靈活抬手。
練習近二十分鐘后,終于有人讓木偶完成了“蹦跳”動作。大家坦言,這比打游戲難度高,全靠肌肉記憶把控力度,也因此更深刻體會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分量。
次日總結:聚焦技術賦能,共繪傳承新篇
從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系統認知,到提線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的藝術賞析,再到與觀眾、傳承人的深度對話,次日的調研行程層層遞進,讓實踐團對提線木偶的藝術價值、生存現狀與傳承需求有了愈發立體深刻的理解。觀眾席間的熱切目光,印證著這項古老藝術穿越時光的永恒魅力;傳承人指尖的堅守與對創新的開放姿態,更讓人深切感受到非遺傳承的重量與溫度。
梳理與傳承人的深度訪談,結合在非遺館積累的系統知識,實踐團愈發堅定了以專業所長服務非遺傳承的信念。實踐隊長感慨道:“今日的收獲遠超預期——既領略了頂尖藝術的精妙,更觸達了傳承的核心訴求。”她進一步明確了后續方向:團隊將加速推進“沉浸式木偶戲互動體驗文創裝置”的探索,讓更多人近距離感受藝術魅力。“我們期待以實實在在的技術成果,回應傳承人的期盼,讓提線木偶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更強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