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稚嫩的童聲念起“八百標兵奔北坡”,當專注的眼神看向《哈姆雷特》的臺詞解析,同一間校園里,話劇課正以不同的姿態,為低年級與高年級學生打開藝術與成長的大門。2025年7月8日,南京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小風鈴陽光公益支教團隊在迎春鎮中心小學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從森林童話里的表情魔法到經典劇目的深度解讀,孩子們在舞臺啟蒙中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禮物。
本課程由陽光公益團隊志愿者王佩馨和張欣然主講,分別負責低年級和高年級話劇教學內容。
圖為低年級同學們在排練話劇。周丹情 供圖
低年級——當舞臺遇見課堂,我們用話劇播種表演的種子 第二講的《三只小豬蓋房子》表演,讓課堂變成了熱鬧的“童話劇場”。穿背帶褲的小男孩扮演用稻草蓋房的老大,說話時故意搖著胳膊,模仿偷懶的樣子;扎羊角辮的女孩演老三,說“我要用石頭蓋最結實的房子”時,小拳頭攥得緊緊的,認真得讓人忍俊不禁。排練時,“大灰狼”總忍不住提前笑場,卻在老師一句“想想你搶不到小豬時的著急”提醒下,突然繃起臉,張著爪子“嗷嗚”一聲。雖然眼神里還藏著笑意,卻已是最生動的角色體驗。
圖為扮演“大灰狼”的小男孩。周丹情 供圖
“話劇不是‘演’,是玩著玩著就學會了表達。”志愿者老師王佩馨說,低年級課堂從不教復雜技巧,而是讓孩子們在“魔法鏡對話”“小豬蓋房”的奇趣互動里,自然學會說話要響亮、合作要開心。當最后一組孩子戴著“稻草房”“石頭房”面具道具鞠躬時,臺下響起的掌聲里,藏著他們對“表演”最純真的理解。
圖為志愿者在上低年級話劇課。周丹情 供圖
高年級——當舞臺遇見課堂,我們用話劇深耕經典的靈魂 從古希臘的《俄狄浦斯王》到中國春柳社的《黑奴吁天錄》,高年級課程串起話劇的千年演進。
最動人的是經典片段重現環節。孩子們分組演繹《哈姆雷特》的獨白,有人刻意壓低聲音模仿“憂郁王子”,有人加入自己的理解——“我覺得他說這句話時,手應該背在身后”。而《馬蘭花》的臺詞練習里,“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的咒語,被他們讀出了不同的節奏:有人急促,像在呼救;有人堅定,像在宣誓。“話劇的魅力,就在于每個人都能讀出自己的理解。”一位同學在課后筆記里寫道。
圖為志愿者在給高年級上話劇課。陳喆供圖
課堂之外——話劇是表達,更是成長 課程結束時,低年級孩子帶回了自己畫的表情卡片,高年級學生則分享了改編的《馬蘭花》現代版劇本。看似不同的課堂,卻藏著相同的初心——讓話劇成為成長的伙伴。
話劇從來不是孤立的表演,而是一場關于“看見”的修行——看見角色的喜怒哀樂,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看見文字背后躍動的生命力。當孩子們帶著這份從課堂里汲取的感知力走向生活,會發現:原來每一次真誠的對話都是臺詞,每一個勇敢的選擇都是劇情,而我們,都是自己人生這場“話劇”里,最生動的主角。(通訊員:王佩馨 周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