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金融學院于2025年7月精心策劃組織并開展了一場以“守護千年動脈,鑄牢民族根魂”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活動旨在通過切實行動,進一步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學院師生積極響應號召,“融水載文·運河脈動”的實踐團,以運河文化為主線,深入揚州邵伯古鎮、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六圩社區、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等文化底蘊深厚之地,通過實地調研、非遺文化體驗、文化宣講、校地合作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學習、思考、實踐與體悟,力求在實踐中汲取智慧,在傳承中貢獻力量,為傳承與發展中華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揮灑青春熱血。
出征啟程:以使命匯聚青春合力 7月1日,金融學院于明德樓大會議室隆重舉行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出征儀式。儀式現場氛圍莊重熱烈,學院領導、教師代表與參與實踐的學生們齊聚一堂。會議全面回顧了歷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取得的顯著成效與寶貴經驗,深刻總結了活動在助力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并著重強調社會實踐是廣大青年學生達成“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目標的關鍵平臺,是培育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重要途徑。
本次實踐活動緊扣“中華文化傳承”這一核心主題,廣泛涉及“國家文化安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遺傳承”“抗戰精神”等重要內容,旨在深入挖掘揚州段大運河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與強化進程中的歷史作用和文化內涵,探究其作為國家文化安全重要載體,在推動民族融合、促進文化交流、實現精神傳承等方面的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
匠心傳承:非遺技藝中的文化密碼 實踐團積極響應國家與社會的號召,分赴多地扎實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以沉浸式體驗為有效途徑,深入挖掘并真切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與深厚文化底蘊。
7月3日,金融學院與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秉持著緊密協作、攜手共進的精神,精心組織開展了“承·民族匠心”非遺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活動中,師生們全身心投入到絨花制作體驗當中,以高度的專注和嚴謹細致的態度,認真梳理每一根蠶絲,用心捏制每一片花瓣。通過對指尖技藝的生動展現,師生們深刻領會到“絨花”諧音“榮華”所蘊含的美好寓意以及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蘊。
7月14日,實踐團滿懷熱忱與崇高敬意,踏入擁有深厚歷史積淀的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以謙遜態度向非遺傳承人請教學習繪畫、漆扇與剪紙等精湛的傳統技藝。在剪紙工作室,一幅名為《石榴籽》的剪紙作品,以鮮活靈動的表現形式,深刻詮釋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豐富內涵與重大意義,讓在場人員深受觸動,他們真切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維系民族情感、傳承文化基因的重要精神紐帶。
運河尋根:千年古鎮里的文化盛宴 7月8日至10日,團隊緊緊圍繞邵伯古鎮這一核心區域,扎實開展了一系列兼具深遠歷史意義與重大現實價值的文化挖掘活動。于邵伯運河廉文化傳承館內,團隊成員深入研討“兩袖清風”這一經典歷史典故,深刻領會到廉潔修身在新時代背景下所肩負的重大使命和深遠意義;身處斗野園,鎮水鐵牛的雄偉英姿與運河詩詞的優美韻律相得益彰,生動彰顯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卓越生態智慧,讓成員們由衷贊嘆;在莊嚴肅穆的邵伯保衛戰烈士陵園,青年們認真聆聽抗戰英雄的光輝事跡,深切感悟到紅色精神所蘊含的堅韌不拔意志和不朽力量,靈魂受到了深刻的觸動與洗禮。
此外,實踐團與邵伯鎮人民政府進行了友好且卓有成效的溝通洽談,并成功達成簽約共識,攜手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后續更為深入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筑牢了堅實根基。團隊成員還深入蘇油社區,積極開展文化宣講活動,以運河文脈、抗戰救亡等鮮活典型案例為突破口,深入淺出地闡釋了運河文化中所蘊含的團結奮斗精神和厚重歷史文化內涵,得到了熱烈響應和高度贊譽,進一步為邵伯古鎮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注入了嶄新活力。
博物館與碼頭:歷史長河中的青春對話 7月11日,實踐團滿懷熱忱與憧憬,前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展了一場極具意義的研學活動。《運河上的舟楫》展廳內陳列的漕船模型栩栩如生,仿若引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了舟楫往來如梭、商貿繁榮興盛的古代。移步至《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區,此處生動地重現了古代市井的繁華盛景,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文化情趣。通過這些細致入微的展品和高度逼真的場景再現,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大運河不僅是一條至關重要的水道,更似一條“流動的文化動脈”,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變遷與文明的傳承延續。
7月13日,實踐團前往六圩輪渡碼頭,指導老師的引領下,沿著那帶有歲月痕跡的棧橋緩緩前行,認真聆聽碼頭的“前世今生”。六圩輪渡碼頭作為揚州市至關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不僅見證了航運事業的發展變遷,更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文化印記。該碼頭曾是軍民運輸物資、傳遞情報的關鍵通道,無數愛國志士在此毅然挺身而出,以熱血與無畏勇氣守護家園,充分展現出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偉大抗戰精神。實踐團成員們駐足凝神凝視,深切體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重大擔當,更深刻領悟到今日和平來之不易。
參觀期間,團隊還開展了一系列訪談活動。期間,一位游客滿懷感慨地表示:“運河不僅是歷史上重要的運輸通道,更是南北文化融合發展的有力見證。它如同一座堅實的紐帶,將南北方的人民與文化緊密相連,有力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與文化的交流互鑒。”這番話語深深觸動了在場的每一位成員,使大家對大運河的文化價值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悟。
校地共育:讓文化種子扎根基層 實踐團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創新之姿積極推進文化的“活態傳承”工作,堅定不移地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7月8日,金融學院與邵伯鎮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在文化傳承與推廣領域的合作正式揚帆起航。在蘇油社區,實踐團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宣講活動。團隊成員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向社區居民全面且詳細地介紹了運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對社區內的老黨員進行了深入且有深度的訪談,借助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深刻感悟,進一步弘揚了運河文化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在討論中,實踐團成員為進一步宣傳運河文化、鑄牢中華名字共同體意識表達了自己的認識并提出了務實的建議。團隊成員在活動中深刻體悟到油田精神的深邃內涵,充分認識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繁榮昌盛、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
7月12日,金融學院與六圩社區正式簽約共建實踐基地,并在社區內精心開設了“中華文化小課堂”。團隊成員運用生動鮮活、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紛呈的運河故事,展現了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他們還緊密結合偉大的雷鋒精神,精心策劃設計了互動游戲,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走訪社區居民期間,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滿懷深情地表達,運河曾是他們生活的核心樞紐,承載著無數的珍貴記憶與深厚情感,如今迫切需要年輕一代接過接力棒,守護好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其在歲月長河中得以永續傳承。
此外,實踐團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優勢,在社區內廣泛發放金融反詐騙宣傳單,積極向居民普及金融安全知識,助力居民提升防范意識。這一務實舉措不僅有力促進了文化安全與民生服務的深度融合,也為社區居民提供了實實在在、卓有成效的幫助。通過開展這些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活動,實踐團既圓滿達成了文化傳承的目標任務,也為社區的蓬勃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作出了積極且重要的貢獻。
結語:以青春之火點亮文化之光 此次“三下鄉”實踐活動歷時半月,實踐團走訪6個典型文化地標,簽約2個實踐基地,直接服務超500名不同年齡和職業的群眾,社會效益顯著。金融學院積極開展文化調研、專業講座、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積極性與創造性。學院構建“文化傳承+專業賦能+校地聯動”育人新模式,既利于學生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專業技能,又能助力地方發展,實現校地共贏。展望未來,金融學院將大力推進實踐育人機制建設工作,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與具體舉措,全力確保實踐育人活動實現常態化、長效化開展,積極引導更多青年學子踴躍參與文化傳承和基層服務工作,促使他們堅定文化自信,強化責任感與使命感,以飽滿的熱情和昂揚的斗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供稿:黃浩 潘琪炆 文艷林 卞施雯 楊一諾
圖片:陳欣冉 邱劉鈺 趙建軍 王冉 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