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桂林市漓江流域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態資源聞名于世。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和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漓江流域的村落生態與村民生活發生顯著變化。
7 月 12 日至 15 日,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漓江青韻”鄉村振興實踐團聚焦文旅資源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赴浪石村、興坪鎮及遇龍村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本次活動旨在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近 20 年來漓江流域村落的生態變化、生態旅游發展及其對村民生活水平的影響,為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提供科學依據。
浪石村:古村旅游的困境與探索
7 月 12 日,實踐團首站走進桂林市陽朔縣浪石村。作為喀斯特峰叢地貌典型區域,這里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還留存著珍貴的傳統古村落。團隊沿山路深入村落,系統掌握了村莊的歷史沿革、資源稟賦、人口結構及當前發展困境等基本情況。
實踐團在浪石村勘察村貌
初步了解顯示,浪石村擁有較多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筑風貌獨特,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但因缺乏管理保護、開發程度較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宣傳推廣力度不足,當地經濟發展較為滯后。
團隊成員走訪村民時了解到,村民曾多以竹筏工為業,并圍繞該主業開展配套零售服務,收入一度可觀。但受外力介入及年輕勞動力流失影響,近年來當地旅游業發展每況愈下。
實踐團與浪石村游客洽談
隨后,團隊成員走訪當地從業者以完善信息。采訪發現,近年來客流量較少,旅游活動已從竹筏體驗逐漸轉向山路徒步,民宿接待量極少,入住者多為深度體驗型或隱居型游客。這一現象側面反映出當地旅游發展存在產品單一、吸引力有限、可達性及配套不足、開發程度較低等困境。通過調查,團隊初步掌握了當地在基礎設施建設、業態發展、村民增收等方面的問題,為后續調研提供了實用信息。
竹筏載愁:楊堤文旅之思
7 月 13 日,團隊前往楊堤旅游項目景區,通過與當地旅游公司從業者交流,了解到楊堤竹筏產業的運營模式與收入狀況。成員發現,當地管理機制存在明顯問題,如價格定位偏高、服務水平與價格不匹配等。漫步于典型的桂林山水間,成員們逐步掌握了村落的生態變化、生態旅游發展及村民生活水平等情況。
實踐團與從業人員了解行業狀況
“從前每天劃竹筏能收入近千元,如今管理加強了,卻帶來新問題,游客反而比以前少了,希望能有所改善。”村民王大叔坦言。游客黃女士也表示:“這里風景很美,但體驗太單一,除了竹筏拍照,沒有更豐富的項目,配套服務也不夠健全。”
遇龍村:山水間的文旅生機
7 月 14 日,團隊抵達遇龍村,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河流上竹筏成群,兩岸山水蔥郁靈動,竹筏浮于碧水之上,彩傘點綴其間,遠山近樹環繞,盡顯閑適氛圍。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其中不乏外國友人。成員們對當地欣欣向榮的業態產生好奇,探尋其發展之道。
在村書記帶領下,團隊先后領略了當地的歷史文化石刻、江邊山水風光及遇龍橋上的繁榮業態,并了解了遇龍村的發展歷程與成就。
成員們走訪記錄期間,結合專業知識梳理村民經營難點與游客需求,最終形成《漓江流域,基于浪石村一帶的旅游業態調研報告》。這份以數據為骨架、民意為肌理的報告,不僅精準描繪出鄉村文旅的真實面貌,更清晰指明優化路徑,為當地農文旅深度融合提供靶向策略,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實踐團與遇龍村黨總支部書記展開座談
座談會上,遇龍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封志偉介紹,遇龍村打造了漁火節相關表演等特色旅游演藝,暑期每周五、周六各演一場,通過“饑餓營銷”模式保持游客新鮮感。演藝以村民為主體,一場表演可為參與村民帶來約 9000 至 10000 元收入,同時帶動周邊餐飲等消費,豐富旅游業態,延長游客停留時間。依托現有旅游品牌效應,當地計劃豐富周邊業態,結合金龍巡游等活動引入更多特色內容,推動舞龍等手工技藝展示及農產品、手工藝品展銷等融入旅游,利用重大節慶平臺動態更新展示內容,提升旅游吸引力。成員們一致認為,遇龍村堪稱鄉村生態文旅典范,其經驗值得漓江流域其他村落借鑒。
興坪風物,喜憂交織
7 月 15 日,團隊抵達陽朔興坪,當地繁榮的業態讓成員們欣喜不已: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兩側,古樸建筑錯落有致,商鋪林立,招牌各具特色。但隨著調查深入,團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據民宿老板介紹,當地基礎設施建設雖經長期發展仍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居民相關發展。江上兩座未完工的橋梁影響山水美景觀感,臨時鐵橋過窄,人流疏通作用有限;在耕地利用方面,當地與居民缺乏溝通,導致土地資源無法有效讓利于民,景區規劃與居民生活存在一定沖突。
調研盈果開新局 青年篤行擔使命
接下來,實踐團將匯總調研成果,從景觀提質、線路規劃到服務升級、產業布局,多維度深耕細作,以專業所長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力量,讓青春在躬身實踐與服務奉獻中煥發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