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紫砂礦脈的文化價值,傳承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傳統工藝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路徑,2025年7月13日,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泥與火的守望者”團隊來到宜興市黃龍山紫砂礦源展示館,對當代著名紫砂陶藝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李洪元先生進行了專訪。
圖為李洪元先生為團隊成員講述自身經歷。李睿劼 供圖
從地表拾珍到深井尋寶
李洪元先生向團隊成員展示了七十年代的年采礦檔案:礦工腰系麻繩在豎井中懸空作業,鐵釬鑿下的底槽青紫泥閃著金星。這類現今市價三十萬元每噸的頂級礦料,五十年前僅以八元每噸的價格被成車賣給陶瓷廠,李洪元先生沉重而又惋惜地向團隊成員揭示出當下紫砂礦源的稀缺現狀。
在黃龍山四號井的百米深處,他觸摸過最優質的紫色礦層,也見證過這座礦井的傳奇與繁華。然而,資源并非取之不盡。“我們曾經每天開采大量礦石,卻浪費了大部分的共生礦。”他敲擊展柜中巴掌大的明代五色共生礦標本。這種由紫泥、紅泥、段泥、朱泥、降坡泥天然交融的礦料,因露天礦脈枯竭近乎消失。2005年,宜興市政府痛下決心,全面封禁黃龍山開采,這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血脈按下暫停鍵。礦源普查數據顯示明代可利用礦脈面積達12.7公頃,到2005年封礦時,優質礦帶僅剩0.3公頃。李洪元以黃龍山第二代礦工的視角,向團隊成員坦言道。當年礦工以為紫砂礦遍地都是,僅在短短五十年間,黃龍山從六十米海拔到近乎消失無不訴說著資源過度消耗的殘酷現實,這成為一代礦工的切膚之痛,也轉化為眾多傳承者今日守護紫砂礦源與文化的堅定執念。
圖為團隊成員采訪李洪元先生。李洪元工作室 供圖
從生態修復到人文傳承
青龍山與黃龍山近在咫尺,但所蘊藏的資源是截然不同的。青龍山蘊含石灰巖,用于經濟建設,其儲量預計開采四十年,實際三十二年便挖穿礦脈,如今通過覆土綠化轉型為生態公園。公園依托四個大型礦坑水潭構建景觀基底,形成“碧潭清夢、怪石嶙峋”的獨特地貌特征,逐漸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黃龍山蘊含豐富的紫砂礦,李洪元先生展開1955年地質勘探圖,向團隊成員指出道,紫砂礦設計開采八十年,僅五十年就瀕臨枯竭。黃龍山由于地質及礦源的特殊性,采取了另一條保護路徑——礦脈活態博物館。
修復需尊重礦脈基因。李洪元強調,生態修復可行于青龍山,但黃龍山需要“礦脈解剖式保護 ”。這種將礦山轉化為立體教科書的模式,使礦脈留存率提升至92%,開創礦產資源活態保護先例。黃龍山人文歷史豐厚,紫砂的價值不僅在于物質資源,更承載著自宋代延續的工藝基因,以人文為出發點制定保護方案,守護珍貴的歷史典籍,傳承紫砂文化。
在實驗室重燃礦脈之光
泥火小隊隨著李洪元先生來到了展館中的黃龍山礦脈剖面前,明代礦工遺留的指紋與現代顯微鏡的探針形成時空疊印。1978年深井礦工的麻繩還掛在礦井斑駁的梁上,麻纖維嵌入巖縫的每一道磨痕,都昭示著最初的本真——采泥造器,只為傳遞美的火種。李洪元先生在回憶于實驗室還原明代泥料配比時提到,那時他總會不斷憶起老師傅曾對他的叮囑,“造壺如做人,泥有骨不折”,在他看來這句包含深意 話語,其價值比任何數據都珍貴。
圖為黃龍山紫砂礦開采圖。洪玉蘋 供圖
礦源館的修復示意圖上,兩種曲線構成啟示坐標。當納米級礦料圖譜投射在青龍山礦坑改建的水幕劇場,光束穿透百米深井與數字模型的間隙,在年輕學子眼中映出星火,形成跨越六百年的文明對話。
從法治守護到全民覺醒
封礦令頒布二十年來,保護成效顯著。當時三百礦工失業,但無序開采讓優質礦利用率不足15%。封礦前五年,盜采量達官礦的3倍,礦脈破壞率超40%。封礦后政府加強周邊保護,營造人文氛圍,通過法律和地方政策對偷盜、無序浪費等行為進行嚴格管控。2023年盜采礦料從2010年的86噸降至0.75噸,12名盜采者被依法判處刑法,無序開采與偷盜的終止守護了紫砂文化的火種。這是一部從混亂走向有序、從破壞走向保護的奮斗史,為紫砂礦源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鑄牢了基礎。
“法律是底線,覺醒才是根本。”黃龍山紫砂礦的保護,是一場與時光的競逐。在采訪的最后,李洪元先生將目光投向年輕一代鄭重地說道,當年政府克服了市場經濟的誘惑和短期利益的阻力,毅然封礦保護,這份遠見令人敬佩。但封礦只是起點,真正的守護需要全民素質的覺醒。到今天為止,全國仍未發現第二個像黃龍山一樣的優質礦源,只有擴大宣傳,讓公眾認識到紫砂資源的稀缺性,加強保護礦源意識,才能真正促進黃龍山資源的保護與開發。
圖為泥火小隊與李洪元先生的合照。李睿劼 供圖
通過此次采訪,團隊成員們深刻認識到,每一塊礦石都是大地書寫的史詩,而保護不僅需要制度的約束,更需要文化的浸潤。紫砂壺中的茶韻,既要守住傳統的本味,又要在時光流轉中醞釀新的芬芳。作為新時代青年,理應肩負起紫砂保護重任,以創新方式汲取千年紫砂智慧,將紫砂文化發揚光大。愿以一抹塵泥,守千年窯火不息。(通訊員 張之恒 卞可欣 劉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