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為深入探尋紫砂礦源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傳承紫砂文化,南京財經(jīng)大學(xué)會計學(xué)院“泥與火的守望者”團隊循著陶土的脈絡(luò),再次走進宜興黃龍山紫砂礦源展示館,探訪李洪元先生的紫砂世界,在礦脈與匠心的交織里,觸摸紫砂文化的肌理與溫度。
礦源館里的時光切片:從巖層到文明
推開礦源展示館的大門,光怪陸離的陶土標(biāo)本在燈光下泛著溫潤光澤。展柜中靜靜陳列著一塊明代五色共生礦。紫泥的沉郁、紅泥的明艷、段泥的溫潤,在方寸間天然交融。李洪元先生稱其為“如同野果般被先民撿拾”的珍寶。展牌上的信息顯示,在7300年前,宜興先民已在這片土地上開啟陶土利用的歷史。而黃龍山蘊藏2700萬噸紫砂礦中,不足10%的優(yōu)質(zhì)礦料,深藏著“人間珠玉安足取”的奧秘。
立體地質(zhì)模型前,激光筆光束穿透“地層”,仿佛將時空折疊。模型顯示,在3米淺層的明代開采面,工匠曾于石縫中輕松拾得天然交融的礦料;在15米深處的民國礦層,鐵釬鑿擊的痕跡仍清晰可辨;而在102米深的四號井作業(yè)面,一張七十年代礦工腰系麻繩懸空作業(yè)的檔案照片,印證了“每克礦料等于三千年沉積”的厚重。展柜里泛黃的手稿上,“11 噸/日”的字跡力透紙背,那是81歲的許秋霞奶奶帶領(lǐng)婦女班,完成與男工同量的開采任務(wù)的印記,粗糙的扁擔(dān)印痕仿佛仍留在歷史的記憶里。
圖為李洪元先生為團隊成員講解。李睿劼 供圖
地下礦井的生命印記:一釬一泥總關(guān)情
“請彎腰前行。”隨著李洪元先生的輕聲提示,團隊成員躬身步入地下模擬礦井。低矮的巷道僅容一人通行,粗糲的巖壁不時蹭過團隊成員的肩頭。在微弱的礦燈光束里,鶴嘴鎬上明顯的磨損痕跡、草鞋殘留的泥濘印記,還有手稿上“今日出礦3擔(dān)”的樸實記錄,一一呈現(xiàn)在團隊成員的眼前,這些細節(jié)拼湊出往昔礦工的日常圖景。此時,87歲陳來寶老人“硬鑿扁擔(dān)挑”的話語仿佛在團隊成員耳邊回響。在那個沒有炸藥的艱苦年代,礦工們用血肉之軀與巖層對話,每一捧紫砂泥都浸透著汗水。
圖為礦工日常用具展示。洪玉蘋 供圖
展架上陳列著來自不同深度的紫砂泥料。從山表層的綿頭五色泥到102米深處的底槽青,泥料的色澤從斑斕漸至沉郁。李洪元先生耐心地解說道,黃龍山的紫砂礦形成于5.5億年前的淺海,3.5億年的地質(zhì)變化讓它成了“紫玉金沙”。優(yōu)異的透氣性可鎖茶香,豐富的天然色素可呈現(xiàn)上百種色彩。這些獨特性,蘊藏在礦工們鑿開的每一寸巖層里。
礦井里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傾注著李洪元先生的心血。為了完整還原歷史,在施工期間,李洪元每天親臨現(xiàn)場,一點一點精雕細琢而成。在為團隊成員講解時,李洪元先生對礦井的每一處細節(jié)、每一個工具都爛熟于心。他用生動的語言不僅刻畫出了歷史的厚重感,更傳遞出他對礦源保護事業(yè)的熱愛。
工作室里的匠心對話:泥料與靈感的共生
走出礦井,泥火小隊跟隨李洪元先生來到了他的工作室,這里儼然是另一重天地。工作室里,滿屋的紫砂泥塊如調(diào)色盤般陳列著。室內(nèi)擺放著深紅的朱泥、米黃的段泥、泛綠的綠泥等多種泥料,每一塊泥料上都貼著詳細的標(biāo)簽 ,注明產(chǎn)地層位和使用特性。
圖為李洪元先生整理的礦料。羊瑤 供圖
李洪元先生用手指捻搓一塊紫泥,向團隊成員展示道,“看這顆粒感,像金沙在指間流動,這是黃龍山獨有的‘沙性’”。他又拿起一塊明代五色共生礦殘片,與架子上的現(xiàn)代泥料對比,指出古今礦料天然融合度的差異,強調(diào)了現(xiàn)代工匠需依靠精湛技藝來復(fù)原傳統(tǒng)效果。在工作室的角落里,半成品紫砂壺旁擺著顯微鏡,屏幕上是泥料的顆粒圖譜。“守藝并非守舊。”李洪元先生笑道,“只有深入了解泥料的成分,才能更好地傳承。”這一幕,團隊成員看到的不僅是泥料的簡單堆積,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先民的智慧與現(xiàn)代的探索,在每一塊待塑的泥料中相遇,碰撞出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火花。
歸途的沉思:守護那抹 “陽羨溪頭土”
離開之際,礦源館外的“五色土”雕塑在夕陽下格外醒目。團隊成員對古人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丸土”的贊嘆有了更深切的理解。這“丸土”是5.5 億年地質(zhì)的饋贈,是礦工一釬一鑿的堅守,更是匠人千錘百煉的傳承。
“全國再無第二座黃龍山。”李洪元先生的話仍在耳畔回響。當(dāng)團隊成員們捧著溫?zé)岬淖仙皦?,茶香裊裊中,忽然明白了此次參觀的意義。此行遠不止于讀懂紫砂的“五色”,更在于讀懂它背后的“五味”——地質(zhì)的厚重、礦工的艱辛、匠人的執(zhí)著、文化的深邃、保護的迫切。

圖為團隊成員與李洪元先生的合照。李睿劼 供圖
此行黃龍山,泥火小隊不僅觸摸到了紫砂的肌理,更激蕩出對文化傳承的深刻共鳴。團隊成員驚訝于地質(zhì)演化的奇跡,更感動于人類用雙手將時間凝固成藝術(shù)的執(zhí)著。歸途中,成員們分享著各自拍攝的泥料特寫與礦井光影,這些碎片化的記錄,最終拼湊成對紫砂文化的立體認知——它不僅是工藝,更是人與自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永恒對話。此行最珍貴的收獲,是團隊共同領(lǐng)悟到的責(zé)任:黃龍山的礦脈需要守護,文化的火種亦需青年接力傳遞。這份感悟,已隨紫砂的芬芳,深深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未來,泥火小隊的腳步不會停歇,將帶著這份責(zé)任繼續(xù)探尋,讓紫砂的溫潤與芬芳,在歲月的長河里,流淌過更多個千年。(通訊員 陳猜 洪玉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