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脈注山河·綠韻染峰壑·藍淵潤民心——地球與環境學院赴金寨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7月10日至16日,地球與環境學院“赤忱護紅土·青衿染翠微”實踐團隊以“紅色鑄底蘊,綠色興經濟,藍色繪新卷”為主題,赴革命老區六安市金寨縣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以問卷調查、實地研學、紅色宣講、鄉村振興調研等多種形式,在這片熱土上接受思想洗禮,在實踐中厚植家國情懷。
賡續“紅”色血脈,砥礪青春擔當實踐團隊先后走進紅軍廣場、洪學智將軍紀念碑、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前方指揮部舊址、大灣村等革命圣地,追尋先輩足跡,深刻體悟“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的偉大革命精神,更讀懂那生命的赤誠與信仰的力量。


敬意沉沉,叩響五十九級臺階。紅軍紀念堂默然矗立,入黨誓詞回蕩,豐碑前靜立無言。驀然回首,追思與敬畏燃成燎原之勢,愿這份滾燙,烙印于亙古不變的熱土。順著廣場拾級而上,一條通往陵園的精神長廊近在眼前。踏入陵園,洪學智將軍紀念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鎏金的文字、不朽的“功勛”仿佛正以沉默的巍峨訴說著烽火歲月的忠魂壯歌。

道路蔓延向遠方,實踐團來到了大灣村。習總書記曾說,“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區人民同樣展現出了強烈的奉獻精神。”昔日的大灣村交通閉塞、信息梗阻;如今的大灣村已然暈染出一場驚艷歲月的躍升。成員們深入采訪了大灣村新華書店店長以及當地居民,實地調研了大灣村村民在全面脫貧后的生活質量、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以及老年人能否實現病有所醫等民生問題。聽書店員聊村民的新喜好,看文創員將山風釀成手作,更在這街坊閑談里細膩感受:家常里淌出的,是最鮮活的大灣——富足安康,和融悅享。

探訪“綠”色金寨,踐行生態初心在“綠”意涌動的金寨大地上,實踐團將目光聚焦于綠色生態,前往六安茶谷與天堂寨鎮。六安茶谷生態茶園,翠色欲流,茶香裊裊。在茶谷的核心產區,隊員們走進千畝生態茶園,化身“小茶農”,穿梭茶樹間,伸手除草、采摘、制茶,親身觸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脈絡,讀懂茶產業與生態共生的綠色之道。


放眼望去,天堂寨鎮正枕著大別山的余脈肆意生長。實踐團成員們踏進晨露未晞的漫山遍野,在民宿的茶香里,打撈著生態與發展交織的故事。聽村主任黃守規先生細數山間趣事,更在村民的笑談中,讀懂那條“生態+旅游”的綠色路徑。團隊實地考察了森林防火智能監測系統、垃圾分類處理中心等設施。成員發放的200份調查問卷里,滿是居民對“生態優先”的點頭認可,藏著對未來最樸素的期盼。實踐團成員們把生態擔當寫進調研報告,也寫進大別山的清風里。若干年后回望這片土地,會記得曾有群年輕人,在這里與山為伴,與民同樂,為綠色金寨留下過他們的足跡。

“藍”韻興水踐使命,青春聚力筑安瀾革命的燎原之火,山野的生機潤澤,終源于一汪碧水的滋養。這座被譽為“大別山明珠”的梅山水庫水利工程鎮守四方安寧。水質檢測瓶內盛一汪澄澈,植被調查記錄本上畫滿綠意,水庫大壩的輪廓在陽光下愈發清晰——不僅是防洪灌溉的堅實屏障,更是滋養一方水土的生態綠肺。翹首以盼的日子,愈加豐沛的希望,“庫區禁漁”、“生態補償”讓村民喜笑開顏。站在60米高的壩頂,隊員姚明君望著腳下奔騰的水流,感慨道:這不僅是智慧凝結的豐碑,更是一代代水利人捧在掌心的責任——守護著江河安瀾,便是對這片土地最深沉的告白。

金寨以紅色文化牢鑄底蘊,綠色生態旺興經濟,藍色碧波鎮守安瀾,正為中國式現代化書寫鮮活的山鄉樣本。據悉,本次實踐活動累計形成調研報告3篇、紅色文化作品10余件、“紅綠交融”的研學路線2條。團隊成員紛紛表示,要把“堅貞忠誠、犧牲奉獻、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轉化為奮進動力,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撰稿:劉秦坤、姚明君
團隊成員:吳雨澤、姚明君、王靜、湯呂情、鐘雯、趙嘉琦、顧文杰、胡子濤、劉澤林
指導老師:劉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