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東南大學 “砼心力行” 實踐團分赴鄭州與安陽,以 “科技賦能產業、青春助力三農” 為主線,深入企業車間解碼龍頭引擎,扎根田間地頭激活農戶動能,用腳步丈量鄉情,以實干書寫擔當。
安陽篇:智慧農技潤田疇,數字賦能新農耕
廣潤坡的高標準農田里,智慧農業的脈絡清晰鋪展。實踐團實地探訪的物聯網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它讓田間傳感器捕捉土壤數據,將農業生產從 “靠天吃飯” 推向 “憑數據決策” 的全新階段。當成員們彎腰體驗傳統噴藥除草時,浸透衣背的汗水與智能灌溉機的精準水霧形成鮮明對比。
離開農田,科技的力量在種業前線持續延伸。某龍頭種業公司的智能糧倉中,數百噸小麥在恒溫環境下靜待轉化;基因編輯技術讓抗蟲玉米的蟲蛀率從 35% 驟降至 3%,生動印證 “種子是農業芯片” 的戰略價值。在縣農業局組織的技術培訓會上,轉基因玉米的病蟲防控優勢與密植滴灌的 “水肥藥一體化” 技術,讓團隊直觀看到科技對糧食安全的雙重守護。農業局長 “科技是工具,選擇權在農民” 的辯證觀點,更啟發青年深入思考技術推廣中的人文溫度。
田間地頭的數字革命同樣蓬勃生長。實踐團將直播間搬進玉米地,手把手教農戶架起手機支架,“家人們看過來” 的吆喝聲與訂單提示音首次在田間交織交響。30 余位農民從鏡頭恐懼到流暢帶貨的蛻變,讓智能手機真正成為 “新農具”。這場變革正如局長寄語所期待的 “腳沾泥土,心懷三農”—— 青年學子用汗水澆灌的土地課堂,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最鮮活的智慧力量。
鄭州篇:車間鍛造產業鏈,匠心鋪就振興途
全自動流水線上,河南土地的饋贈正經歷華麗蛻變。三全食品車間內,本地苜蓿與包菜經精深加工,化身為風靡全國的網紅水餃 —— 這背后,是每年 40 萬噸河南農產品的穩定 “消化”。實踐團實地探訪時,解碼出產業助農的關鍵密碼:“企業 +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讓蘭考滯銷的苜蓿搖身變為爆款餡料,山東包菜借冷鏈物流實現全年供應,用標準化生產與渠道創新,精準破解了農產品滯銷的困局。
與企業黨委書記對話間,“質量聯盟” 正重塑產業鏈價值。三全食品通過輸出技術標準與管理經驗,帶動上游合作社與農戶提質升級,構建起 “技術賦能→品質躍升→溢價增收” 的良性閉環。在龐大的冷鏈物流體系前,團隊親眼見證 “從田頭到車間” 的高效轉身 —— 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采購與冷鏈配送,已然成為農產品增值的核心支柱。
龍頭企業的車間轟鳴,奏響產業振興的鏗鏘強音。當深加工讓原材料價值倍增,當冷鏈網絡打破時空阻隔,一條融合規模化驅動、標準化提升、品牌化增值的振興之路愈發清晰。這里沒有空泛的概念,只有腳踏實地的解決方案:讓土地的產出高效轉化為農民的收益,方是可持續的助農正道。
從親手觸摸抗蟲玉米的科技力量,到見證滯銷農產品變身暢銷商品的產業魔法,從田間揮灑的汗水到車間轟鳴的流水線,砼心力行團隊用腳步丈量出鄉村振興的多元維度,用智慧解凍土地潛力,以熱忱焊接城鄉斷層,這便是新時代青年最蓬勃的田野答卷。(李肖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