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繡里澄心,雙創履新”社會實踐團隊赴陜西省澄城縣開展“非遺賦能鄉村振興”專題調研,深入探訪國家級非遺項目澄城刺繡的保護現狀,并與陜西匠心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限公司共建實踐基地,通過實地走訪、技藝學習、座談交流等形式,解碼傳統工藝的傳承密碼。
探訪匠心企業:非遺產業化之路
團隊首站調研西安匠心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限公司。負責人閆小龍詳細介紹了企業發展歷程:公司成立于2015年,以“手工藝人+高校設計+實體店+電商”模式運營,整合澄城刺繡、西秦刺繡等陜西特色繡種,開發出虎頭鞋、香包、文創擺件等300余款產品,帶動千余名婦女就業。企業曾獲第十四屆全運會特別貢獻獎,產品亮相進博會、國際非遺展等重大展會。閆老師表示:“未來將通過校企合作深化產品創新,打造‘匠心秦藝’品牌矩陣。”

圖為團隊成員調研訪談閆老師在西安匠心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限公司
對話傳承人:針線間的文化堅守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春莉老師為團隊現場教學澄城刺繡針法,指導成員制作香包。王老師分享道:“5歲縫沙包,9歲繡花,2010年辭職創業,只為留住這門手藝。”她耗時十年搜集陜西30余種傳統針法,收藏千件繡品紋樣,并推動澄城刺繡獲批國家級非遺。其設計的“捶背牛”“小萌虎”等產品獲省級獎項,年培訓繡娘超500人次。團隊成員們感受到“一針一線皆是匠心,非遺傳承還需要年輕人的熱情。”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學習澄城刺繡老師對話王春莉老師
澄城實地調研:傳承困境與破局 團隊走訪了澄城縣博物館和一帶一路發展協會,發現當地刺繡面臨嚴峻挑戰:青年群體對澄城刺繡非遺身份知曉率低;老年繡娘多為個體戶,大多數反映“年輕人不愿學”;產業缺乏規模化,收入不穩定等。
對此,王春莉老師提出解決方案:“我們正聯合高校開設非遺課程,并通過直播電商拓寬銷路,讓刺繡成為‘可致富的手藝’。”
共建實踐基地:青春助力非遺新生
調研期間,團隊與匠心藝品公司簽署社會實踐基地協議。將通過數字傳播的方式拍攝短視頻記錄繡娘故事,助力澄城非遺煥發新生。

圖為團隊成員與匠心藝品公司掛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此次調研揭示了傳統工藝在當代的生存圖景——既有“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無奈,也有“守正創新”的勃勃生機。呼吁社會關注非遺活態傳承,讓澄城刺繡“繡”出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