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理工大學“問水平陸,青力青為”實踐團與東南大學、長安大學等八所高校實踐團齊聚廣西欽州,共同走進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及西部陸海新通道欽州中心站展廳,深入探尋北部灣港在自動化升級與國家戰略通道建設中的創新實踐,感受“中國智慧”賦能港口發展的強勁動能。
探秘欽州自動化碼頭:智能與綠色交織的“絲路樞紐” 實踐團首先來到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工業化展廳。講解員詳細介紹了北部灣港“一港三域”的戰略布局——防城港域聚焦大宗散貨運輸,北海港域打造郵輪母港,而欽州港域則以“國際集裝箱干線港”為核心定位,肩負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樞紐的重任。
在沙盤與視頻展示中,實踐團成員直觀了解到碼頭的硬核實力:如今,中國港口吞吐量穩居世界第一,北部灣國際門戶港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創新采用全球首個U型工藝布局,建成全國首個海鐵聯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
欽州自動化碼頭現有岸線1302米,擴建后將超1500米,擁有4個泊位,其中9、10號泊位為20萬噸級,可停靠全球最大集裝箱船。其U型工藝布局通過內外通道高效轉運貨物;海鐵聯運則實現了箱子下船直接上火車、下火車直接上船,大幅提升效率,還設有銜接平陸運河的江海轉運泊位。

圖為講解員通過沙盤模型為同學們講解自動化碼頭布局及運行過程(通訊員楊婷媛攝)
實踐團重點參觀了碼頭的自動化設備。72臺無人智能導引運輸車(IGV)通過磁釘導航,按系統指令完成裝卸,且采用國產化零部件,每臺造價約400萬。與傳統人工碼頭相比,自動化碼頭的岸橋操作可在辦公樓內遠程完成,既降低勞動強度,又減少職業病風險。

圖為講解員為同學們介紹碼頭的自動化設備及運行原理(通訊員楊婷媛攝)
綠色發展理念同樣貫穿始終。碼頭設備全采用電能驅動,整合風電、光伏及防城港核電等綠電資源,徹底告別傳統燃油機械的高排放問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而覆蓋全港的3000余顆攝像頭構建的智慧安防系統,通過AI識別技術實時監測安全隱患,1人即可完成傳統10人的巡檢工作量,讓實踐團成員驚嘆于“科技+安全”的雙重保障。
解碼西部陸海新通道:欽州中心站的“樞紐力量” 隨后,實踐團轉場西部陸海新通道欽州中心站展廳,深入了解這條連接中國與東盟的“黃金通道”。展廳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標準建設北部灣國際門戶港”的囑托格外醒目。通過版圖與數據展示,成員們清晰認識到通道的戰略布局——以欽州為關鍵節點,串聯東、中、西三條主通道,銜接重慶、成都等中西部城市,經海鐵聯運直達全球,形成“內陸—港口—海外”的立體物流網絡。
作為全國第12個建成的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欽州中心站的獨特地位令人矚目——它是唯一位于地級市的中心站,由6家企業合資運營,占地1200畝、投資9億元,年裝卸能力達120萬標箱。數據更直觀展現其成長:2017年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僅178列,2024年已突破1萬列;同期北部灣港集裝箱吞吐量從2017年的228萬標箱躍升至900萬標箱,2025年將沖刺1000萬標箱目標。
“效率就是競爭力!”以重慶至新加坡貨運為例,傳統經上海出海需25天,如今經欽州海鐵聯運僅需7天,時間縮短70%,且在國家政策扶持下(鐵路運費下浮30%),成本與傳統路線持平。這一對比讓實踐團深刻體會到通道“時間最短、價格最優”的優勢。
展廳內的智能運營展示同樣吸睛。無人小車遠程操控、集裝箱“下火車即上船”的一體化流程、實時更新的物流信息平臺……一系列智能化操作實現了鐵路與碼頭的“零換乘”,而欽州中心站2024年73.9萬標箱的辦理量,在全國中心站中排名第三,印證了其作為“一帶一路”節點的強勁動能。

圖為同學們觀看碼頭實時監控物流數據(通訊員楊婷媛攝)
實踐感悟:青春視角下的“硬核中國” 參觀過程中,九校實踐團學子們不時駐足交流,專業視角的碰撞讓這場“探秘之旅”更添思想火花。來自桂林理工大學的實踐團成員感慨:“從自動化碼頭的智能設備到陸海通道的高效聯通,看到的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中國西部開放發展的底氣。”東南大學、長安大學等高校的實踐團成員也紛紛表示,通過實地探訪,深刻理解了“一帶一路”倡議下地方發展與國家戰略的緊密銜接,更感受到青年一代投身國家建設的責任與使命。

圖為九校實踐團合照(通訊員楊婷媛攝)
據悉,桂林理工大學“問水平陸,青力青為”實踐團將持續聚焦平陸運河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九校學子也約定以此次聯合探訪為起點,加強跨校交流與專業協作。從自動化碼頭的智能裝備到陸海通道的高效聯動,從技術創新的“中國速度”到綠色發展的實踐路徑,青年學子們不僅見證了國家戰略落地的生動實踐,更明確了將專業所長融入區域發展的方向。未來,他們將以更主動的姿態扎根實踐一線,用青春視角記錄發展、用專業智慧建言獻策,讓青春擔當在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