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網廣西8月1日電(通訊員 黃詩怡 宋靜靜 高美琦 肖心怡)
為積極響應“文化賦能產業,科技助力三農”的號召,南京財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農品新生”鄉村振興調研隊與7月份深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開展了一系列實地調研活動,探索民族特色文化與農產品品牌的融合發展之路。
圖1“農品新生”調研隊合影
第一站:走進百色科研基地,科技賦能農業品牌化
7月31日,調研隊首站奔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農業科學研究所,與農科所辦公室秘書農卓斌先生展開深入交流。隊員們在與農卓斌先生面對面訪談及實地探訪中,詳細詢問農產品的相關情況,系統了解了百色地區農產品品類、產量及地域分布特征。農卓斌先生介紹道,百色作為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2024年蔬菜產量達350萬噸,擁有百色芒果、德保臍橙等多種地理標志特色農產品。這些農產品不僅品質優良,還因獨特的地理環境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為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2 調研隊成員與農卓斌先生的合影
隨后,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隊員們參觀農科所的智能溫室大棚。棚內,物聯網傳感器靈敏監測著溫度、濕度、光照等環境參數,智能灌溉系統精準為農作物輸送水分養分。眼前的景象讓隊員們耳目一新,他們深刻感受到科技為農業帶來的巨大變革。這些先進科研技術讓隊員陳秋麗感慨道:“課本里的農業科技知識,在這里變成了真實場景,真切感受到科技給農業帶來的變革。”隊員們還仔細觀察了不同品種的幼苗,從芒果苗到蔬菜苗,它們在先進技術的呵護下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隊員們不時向工作人員提問,深入了解育苗過程中的技術要點和科研創新點,對農業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為直觀和深刻的認識。
圖3 調研隊員參觀專業的科研育苗大棚
第二站:探秘壯錦技藝,解碼“非遺+農業”融合基因
7月31日,調研隊轉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工藝美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采訪壯錦加工廠廠長周騰靠先生。在壯錦制作工廠,周廠長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壯錦的制作工藝。周廠長介紹道,壯錦生產的天然紗原材料中棉麻經線、蠶絲等大多依賴本地種植,通過非遺公益賦能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形成“非遺+農業”特色產業鏈。隊員們還了解到廣西工美院在壯錦染色工藝上正研發推廣天然植物染料,如桑葉、黃梔子等都是重要染料來源。看著眾多精美的壯錦作品的應用場景愈發廣泛,團隊成員韋可明感慨:“在這次意義非凡的調研探訪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壯錦產業的‘臺前幕后’,也能感受到當桑蠶、棉麻不僅是經濟作物,其編織成的壯錦更是文化符號,農產品就真正獲得了新生!”
調研過程中,隊員們還了解到壯錦產業在市場拓展方面的成果。看著一件件精美的壯錦作品,其應用場景愈發廣泛,從傳統服飾到現代家居裝飾,壯錦正以嶄新姿態走進大眾生活。團隊成員韋可明感慨:“壯錦產業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民族文化與農業資源融合所產生的巨大能量,農產品在文化的加持下,真正實現了‘新生’”。

圖4 周廠長介紹壯錦的原材料來源
此次“三下鄉”調研活動,“農品新生”調研隊收獲頗豐。通過這兩次調研,團隊成員深刻感受到科技與文化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的強大力量,壯族文化為農產品注入靈魂,科技改良農業基因,二者融合潛力無限。未來,“農品新生”調研隊的隊員們將以此次調研為契機,把所學所感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并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深入研究民族特色文化與農產品品牌融合的發展模式,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讓鄉村在科技與文化的雙重賦能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