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黔中大地,群山疊翠,生機盎然。近日,來自無錫職業技術大學“微心愿”支教團跨越千里,來到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第三中學,開啟了為期 7 天的暑期支教活動。此次活動由關嶺縣教育局、縣團委牽頭組織,支教團隊以科技賦能教育,將AI輔助手段融入“五育并舉”的課程設計中,不僅有繪畫、舞蹈、書法、足球、籃球等常規課程,更創新性地融入了職業體驗和 AI 機器人等特色課程,為當地200余名孩子們送上了一份別開生面的“暑期成長大禮”。
常規課程培育多元素養
“老師,您看我畫的家鄉山水好看嗎?” 在關嶺縣某小學的繪畫課堂上,一名苗族小姑娘舉著自己的作品,眼中滿是期待。支教老師接過畫紙,耐心地指點著色彩搭配的技巧,小姑娘聽得格外認真。繪畫課上,支教老師們引導孩子們用畫筆描繪家鄉的自然風光、民族服飾和生活場景,在培養審美能力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舞蹈教室里,節奏感十足的音樂響起,支教老師正帶領孩子們學習民族舞和現代舞。孩子們跟著老師的動作,蹦蹦跳跳,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書法課上,墨香四溢。支教老師從握筆姿勢、基本筆畫教起,孩子們一筆一劃地認真練習。“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這句標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里。足球和籃球場上更是熱鬧非凡,支教老師們不僅傳授基本的運動技巧,還組織了小型比賽,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增強體質、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特色課程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機器狗,它太神奇了!” 在 AI 機器人課程上,孩子們圍在支教老師身邊,好奇地看著那個能按照指令移動、跳舞的小機器狗。支教老師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孩子們介紹了機器狗的工作原理,并讓他們親手體驗簡單的操作,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我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讓他們知道外面還有更廣闊的世界等著他們去探索。”支教老師說。
職業體驗課程同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支教團隊根據關嶺縣的實際情況,用AI生成了醫生、苗族銀匠、智能制造系統工程師、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師等職業體驗卡。讓孩子們在重新認識家鄉的獨特職業的同時,又打開了一扇望向遠方的窗。通過這些體驗,孩子們對不同職業有了初步的認識,也讓他們明白了每種職業都有其價值和意義,為他們未來的職業規劃打下了一點點基礎。”關嶺縣第三中學的工作人員說。
千里情緣書寫教育幫扶新篇章
7 天的支教時間雖然短暫,但支教團隊與當地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離別之際,孩子們紛紛拿出自己制作的小禮物送給支教老師,有親手畫的畫、手編的小飾品,還有家鄉的小零食。“老師,你們明年還會來嗎?”、“老師,考到無錫的大學要多少分?我要努力學習,去無錫上大學!”孩子們拉著支教老師的手,依依不舍地問。孩子們的變化讓志愿者們動容,“支教的意義已經大于其本身。”支教團學生志愿者們有感而發。
“這次支教活動是無錫高校與關嶺縣教育幫扶的一次有益嘗試,” 無錫高校帶隊老師表示,“我們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知識和歡樂,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堅韌和樂觀。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與關嶺縣的教育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更多的支教活動和交流項目,為關嶺縣的教育事業發展貢獻我們的力量。”關嶺縣第三中學負責人也對無錫高校支教團隊表示了衷心的感謝:“這次支教活動為我們縣的孩子們帶來了新的知識和理念,拓寬了他們的視野。我們希望以此次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與江蘇無錫等地高校的合作,引進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助力關嶺縣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此次無錫高校團隊赴貴州關嶺的暑期支教活動,不僅是一次教育資源的輸送,更是當代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社會的縮影,是高校實踐育人的生動體現。不管是畫紙上的童趣涂鴉、還是AI輔助下的職業憧憬,這些悄然發生的蛻變正交融成滋養鄉村教育振興的甘泉。“微心愿”支教團的實踐印證著,當青春的熱忱深植山野田間,教育的本真回應時代的呼喚,便能在山區土地播下無數希望的嫩芽。(通訊員:周嫄 祁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