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障我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更好地了解、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瓊花緣”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于6月22日前往揚州瓊花觀以及非遺珍寶館進行實地考察、參觀,感受快節奏時代下的寧靜致遠。
揚州作為大運河原點城市,擁有大運河博物館、瓊花觀、珍寶館等國家級文化地標。本次調研以“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公眾教育創新”為核心,通過實地考察、游客訪談、數據分析等方式,探究博物館在文化傳播、教育服務及運營管理中的實踐路徑,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
大運河博物館以“運河帶來的美好生活”為定位,通過“大運河——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等常設展,結合VR劃船、復閘動態投影等科技手段,將抽象的歷史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例如,在“運河上的舟楫”展廳,觀眾可登入20米長的康熙時期沙飛船實體模型,通過數字投影穿越不同歷史時期的運河兩岸,直觀感受漕運文化的繁榮。這種“實體+虛擬”的展陳模式,使初中生平均停留時間超15分鐘,顯著提升知識吸收效率。
同時,博物館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差異化服務:
•中小學生:設置“運河密碼破解任務”,如尋找刻有“工部監造”字樣的石碑,通過游戲化學習激發興趣;
•老年游客:結合揚州鹽商住宅模型、清代漕運總督奏折等展品,側重運河與城市發展的關聯;
•國際游客:提供多語種導覽器,并融入方言互動環節,如用蘇州話朗讀《漕運章程》,增強文化代入感。
據2025年4月實踐團隊統計,72%的游客希望增加夜間開放場次,55%的家長建議開設運河主題親子工作坊,反映出公眾對深度文化體驗的需求。
盡管博物館獲評“2023年度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空間利用不足:部分區域未充分開發,建議增設臨時主題展或文化節活動;
•標識系統模糊:母嬰室與第三衛生間指示不醒目,需優化動線設計;
•志愿者培訓短板:當前培訓側重歷史知識,缺乏應急救護、特殊人群接待等實務技能。
據2025年7月揚州市文旅局數據,瓊花觀珍寶館年接待量突破80萬人次,其中親子家庭占比達65%。游客滿意度調查顯示,92%的受訪者認為“互動體驗增強了文化記憶”,87%的家長表示“愿意為深度文化產品支付溢價”。博物館文創銷售額年均增長30%,印證了“文化+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團隊成員提出綜合建議與未來展望,例如
1.優化公共服務細節
•增設電子意見墻,實時收集游客建議并分類處理;
•開發無障礙導覽系統,為殘障人士提供定制化服務。
2.深化區域文化合作
•聯合大明寺、個園等景點推出“運河文化研學路線”,整合歷史、宗教、園林資源;
•與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共建“數字文物共享平臺”,實現跨館AR聯動展示。
3.強化非遺傳承創新
•設立“青年非遺工坊”,提供創業扶持與市場對接;
•開發“運河淤泥文創”系列,將保護工程副產品轉化為文化載體。
揚州大運河博物館與瓊花觀珍寶館的實踐表明,文化遺產保護需兼顧“守正”與“創新”。通過科技賦能、分眾服務、社群運營等手段,靜態文物可轉化為文化傳播的活性載體。未來,博物館應進一步發揮文化中樞作用,構建“政府-學校-社區-企業”協同機制,讓千年運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