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鄧歡欣 馮歡歡)近日,江西師范大學多模態協同預警研究團隊踏遍貴州、湖北、甘肅、江西等災害高發省份,以實地走訪為路徑,探尋多模態協同機制在預警信息“監測—傳播—響應”全鏈條中的優化之道,力求讓預警效率實現質的躍升,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一、實踐調研深入民生:切實體會防控所需
在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的田野間,白蓮種植戶王建軍與調研團隊的對話,如同一面鏡子,照見了老年群體在預警信息接收環節的普遍困境。年近六旬的王建軍,三十畝白蓮田是他半生的心血,可每當旱澇災害突襲,這片承載希望的田地便可能淪為“重災區”,損失之慘重常讓他痛心不已。“智能手機那些新鮮玩意兒我玩不轉,旱情、暴雨的消息全靠村里大喇叭喊,再就是等村干部來通知。”王建軍的話語里滿是無奈。
更讓王建軍犯難的是那些專業的氣象術語。“降雨量多少多少毫米,聽著就像聽天書。”他搓著布滿老繭的手坦言,這種抽象的概念讓他摸不準災害的輕重緩急,“不知道哪塊田該先擋水,哪塊該先引水,防護的順序一亂,忙活半天也是白搭。”這番樸實的傾訴,恰恰道出了老年群體在理解預警信息時的共同困惑,也為多模態協同預警機制的完善提供了鮮活的現實注腳。
圖為團隊成員和白蓮種植戶王建軍交流
二、預警機制技術創新:提升災害監測響應效能
今年7月7日,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遭遇特大暴雨侵襲,降雨量一度高達136.7毫米,短時間內大量降水引發山洪暴發、河水猛漲,多地陷入內澇困境,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農業生產帶來重創。江西師范大學多模態協同預警研究團隊迅速奔赴廣昌縣旴江鎮開展調研,深入了解此次災害預警應對的實際情況。
廣昌縣旴江鎮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李明介紹,暴雨來臨前夕,鎮里工作群一收到相關預警信息,便即刻啟動層層轉發流程,鎮里的大喇叭也隨即開啟循環播報模式,一刻不停歇地向居民傳遞暴雨預警。針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鎮里專門組織村干部和志愿者分組行動,挨家挨戶上門通知,確保預警信息精準觸達旴江鎮的每一個村莊與社區。“清水村有一片地勢低洼區域,往年就常受積水困擾。村里收到預警后,第一時間組織了30多戶村民緊急轉移。后來那片區域積水深度超過1米,若不是提前轉移,后果簡直不敢想象。”李明心有余悸地說道。
結合此次暴雨災害的應對經驗,李明指出,預警信息傳播工作在精準化與智能化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像這次暴雨,不同區域受災程度不同,可預警信息沒辦法做到分區域、分人群精準推送,有些受災風險高的區域,群眾沒能及時引起足夠重視。后續需要在技術手段和傳播策略上多下功夫,切實提升預警信息的傳播效率與實際效果。”
圖為團隊成員訪談廣昌縣氣象局技術員
為了進一步深化對預警信息傳遞及災害救援的理解,研究團隊結合前期在多地調研所掌握的預警需求,以及此次廣昌暴雨災害后的深刻反思,走訪了廣昌縣氣象局、應急管理局,與專業人員展開深入交流學習。團隊詳細詢問了預警信息從監測、生成到發布的整個流程,共同探討如何優化預警機制,使其能更貼合群眾的實際需求,真正讓預警信息在防災減災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預警工作有效落地。
在預警監測技術交流環節,廣昌縣氣象局技術員向團隊成員介紹了氣象監測體系的構成。目前,廣昌縣借助衛星云圖實時監測天氣系統變化,靜止衛星能持續對特定區域進行掃描,提供大范圍、長時間的氣象云圖,幫助氣象人員掌握天氣系統的移動路徑與發展趨勢;極軌衛星則憑借其高分辨率的觀測能力,獲取更細致的氣象信息。此外,氣象部門還會利用氣球攜帶探空設備,定時采集高空的溫度、氣壓、濕度等關鍵氣象數據,為氣象模型運算提供一手資料。
當下,廣昌縣的自動氣象觀測站已實現高頻率、高精度的數據采集,每隔幾分鐘就能更新一次數據,基本覆蓋全縣各個鄉鎮。人工觀測則作為補充手段,在自動觀測設備出現故障或遇到極端復雜天氣時,發揮驗證和完善數據的作用,保障氣象數據的準確性與完整性,為精準預警筑牢根基。
三、防災科普知識普及:強化公眾風險應對能力
為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團隊還走進鄉村、社區和學校開展科普活動。在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通過開展文娛匯演的形式,向村民普及預警知識和地震、洪水等災害的應對方法。
圖為團隊成員在撫州市廣昌縣文化館開展理論宣講活動
災情難測,防控為綱。團隊將不斷優化多維度防災減災策略,以不懈探索與技術突破打造高效的應對體系,全力增強防災效能,始終秉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為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織密防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