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21日,四川農業大學“法源:律動‘犇’騰——涉藏地區農牧業法律服務團”深入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康定市、理塘縣等地,開展藏語法律法規推廣現狀調研及實踐活動。團隊以“破解語言壁壘、融合民族文化、精準對接需求”為抓手,通過實地走訪、雙語宣講、案例開發等形式,探索出一條貼合涉藏地區實際的法治傳播路徑,為民族地區法治建設注入新動能。
圖1團隊成員合照
寶興嘎日村:母語傳法,讓“紅本本”走進民心
寶興縣嘎日村是嘉絨藏族聚居村,村民多使用無文字的嘉絨藏語,語言障礙成普法“攔路虎”。“老人聽不懂漢語,年輕人多外出,講法常像‘對牛彈琴’。”村書記阿生坦言,農牧區居住分散、網絡薄弱,普法難觸達每家每戶。
團隊針對性推出“母語普法包”:將《草原法》《土地承包法》中草場邊界、土地流轉等條款,譯成藏語,編制藏漢雙語宣傳手冊,收錄眾多真實案例;培訓村中青年為“法律明白人”,每周入戶發放藏譯宣傳單,用母語講解手冊里的“草場糾紛調解步驟”“土地承包權邊界”等內容。
“家鄉話講法律,才知草場‘紅本本’多金貴。”村民拉姆捧著藏語手冊,清晰知曉了自家草場的合法邊界。團隊開展的“以案釋法”小課堂上,藏譯資料成了村民最愛的“法律字典”。
圖2寶興縣蹺磧藏族鄉嘎日村合照
康定市:文化為橋,讓法條接上“青稞地氣”
作為甘孜州政治文化中心,康定市藏漢交融卻仍面臨“書面語與方言脫節”難題。當地雖有“甘孜紅”普法隊、“甘快傳”雙語小程序,翻譯了《婚姻法》《宗教事務條例》等藏文讀本,但牧區網絡差、老人用機少,傳播效果受限。
當地司法局和藏學研究所聯合打出“文化+法治”牌:在轉經路、集市設點,用藏漢雙語宣傳單講解“民俗里的法律”,如將“土地流轉”注解為“青稞地的臨時種植許可”;借望果節組織活動,把《畜牧法》疫病防控條款編進歌謠;邀請藏學專家參與,將“婚姻登記”譯為群眾熟稔的方言表述。
藏譯宣傳手冊成了“搶手貨”,康定市司法局表示,這種方式讓群眾接受度提升40%,藏譯資料成了普法“硬通貨”。
圖3康定市藏研所調研圖片
理塘縣:按需送法,亞吉小區里的“法治青稞香”
理塘縣地廣人稀,牧民最關心草場糾紛、牦牛保險等問題,但70%對集中宣講有抵觸。團隊創新推出“菜單式服務”,其中理塘亞吉小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普法宣講最具代表性。
在亞吉小區,團隊發放藏譯宣傳單,詳解“牦牛保險理賠三步法”——48小時內報案、留存耳標照片、索要獸醫證明,理塘縣次仁大叔就憑這三步拿到8000元賠償;設“法律需求箱”收集訴求,聯合司法局編制對應藏語手冊,附“投訴流程單”;組織“模擬調解”,讓居民扮演角色,在互動中掌握《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協商、調解步驟。
“電線糾紛時,大家先想到‘找法律評理’。”理塘縣司法局分享的案例印證實效。在青少年藏語課堂,“野狼咬牛找林業站索賠”的案例,讓“學法用法”的種子扎下根。
圖4理塘宣講照片
協同發力,讓法治格桑花扎根高原
調研顯示,藏語普法需多方聯動:康定市深化“誰執法誰普法”,林草部門在蟲草季發放《草原法》藏譯單;理塘縣計劃擴大“法律明白人”隊伍,讓“帳篷法庭”帶著手冊下鄉;有關部門正聯合編《藏漢雙語法律術語詞典》,讓“土壤污染防治”等術語更接地氣。
“法治要像格桑花,扎根土壤才繁茂。”此次實踐覆蓋320人,收集300份問卷,形成的《藏語普法需求清單》中,“多印通俗手冊”“常到小區宣講”成了高頻建議,為當地司法提供了精準參考。
從寶興的母語手冊到康定的文化宣傳單,從理塘亞吉小區的宣講到多方協同的長效探索,川農學子用行動證明:讓法律說群眾聽得懂的話、走群眾常走的路,才能讓法治之光照亮高原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