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大全-国产精品视频第二区第二页-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gg高清影视-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啪啪
三下鄉網
,三下鄉指定投稿平臺
搜索
網站首頁
三下鄉活動
三下鄉報告
三下鄉總結
三下鄉心得
三下鄉網
>
三下鄉活動
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
時間:2025-08-05 閱讀:
來源:明德新青年 重走長征路“踏訪羅山 薪火相傳”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赴河南羅山暑期社會實踐隊
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的特殊歷史節點,“踏訪羅山,薪火相傳”西安明德理工學院赴河南羅山暑期社會實踐隊循著革命先輩的足跡,于七月下旬深入河南信陽、羅山、新縣等紅色熱土,在鄂豫皖蘇區首府舊址的青磚灰瓦間、許世友將軍故里的青石小巷中、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的千年銀杏下,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精神研學之旅。實踐隊員們在觸摸歷史溫度中感悟初心,在聆聽英雄故事中汲取力量,讓大別山精神與長征精神在青春征程中薪火相傳。
一、舊址尋蹤,觸摸初心印記
青磚灰瓦藏歲月,紅墻舊址映初心。實踐隊的紅色研學之旅,始于對革命歷史現場的深度探訪,在斑駁的文物與沉默的舊址中,觸摸那段艱苦卓絕卻熱血沸騰的歲月。
在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羅山縣鐵鋪鎮何家沖村,始建于明代的何氏祠靜靜矗立。1934年11月16日,2980余名平均年齡僅16歲的紅二十五軍戰士在此集結,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旗幟,踏上戰略轉移的征程。展廳內,斑駁的軍號仿佛仍在吹響沖鋒的指令,殘缺的槍支上還殘留著戰火的灼痕,泛黃的《戰士》報字里行間滿是“北上抗日、救國救民” 的赤誠。隊員們駐足凝視,仿佛看到當年將士們圍坐議事、誓師出征的場景,深刻體會到這支“長征中最年輕的隊伍”何以能在絕境中創建鄂豫陜根據地,成為首支抵達陜北的紅軍隊伍。
村頭的千年銀杏樹,是何家沖的“紅色圖騰”。樹干粗壯挺拔,枝葉繁茂如蓋,89年前,它見證了百姓為紅軍戰士贈鞋縫衣、依依惜別的動人場景。樹下的“紅軍井”水質清冽,當年曾滋養過2980余名紅軍將士與村民,如今仍在訴說著“軍民魚水情深”的佳話。“觸摸著古井的磚石,就像觸摸著紅軍與百姓心手相牽的溫度。”隊員感慨道,“原來長征精神不是課本里的文字,而是藏在這些具體的故事里,等著我們去讀懂那份堅守。”
轉戰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舊址的青磚灰瓦間,更藏著最鮮活的革命記憶。推開斑駁的木門,泛黃的土地改革文件手稿上,蘇區干部的毛筆字跡力透紙背;墻角的老式油印機旁,仿佛能看見深夜趕印傳單的青年身影;展柜里的紅軍草鞋,密密麻麻的針腳凝結著“軍愛民、民擁軍”的深厚情誼。這里曾是鄂豫皖蘇區軍民與國民黨圍剿勢力殊死抗爭的前沿,面對物資匱乏、疾病肆虐等重重困難,他們堅守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的壯舉,讓隊員們對“堅守信念、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有了最直觀的理解。
圖為實踐隊在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紀念碑前合影。王佳龍 供圖
圖為實踐隊在千年銀杏樹下拍照留念。王佳龍 供圖
二、英魂回望,感悟精神密碼
英雄是精神的化身,忠魂是信仰的路標。實踐隊循著將軍的足跡,在許世友故里的簡樸院落中、在“將軍縣”的將星閃耀里,感悟大別山精神與長征精神的深層密碼。
新縣青石鋪就的小巷盡頭,許世友將軍故里的土坯房透著歲月的厚重。屋內,土炕上鋪著粗布被褥,墻角的竹籃里放著未剝完的玉米,處處彰顯著這位“少林將軍”“戎馬一生不改布衣本色”的赤子之心。“將軍生前常說,他是大別山的兒子,根永遠在這里。” 講解員的話語讓隊員們動容。
將軍墓背靠青山,松柏蒼翠,一如他生前守護家國的姿態。2.6米高的雕像上,將軍背靠大山、目視前方,寓意“從大別山走出來的將軍,回歸到大別山”。隊員們列隊鞠躬時,仿佛能聽見這位“忠孝將軍”的心聲:戰火紛飛中,他牽掛家中母親,多次冒死回鄉探望;革命事業里,他始終沖鋒在前,為民族解放出生入死。“戎馬倥傯不失孝,身經百戰更懷忠” 的事跡,讓“團結奮進、無私奉獻”的精神具象化為可感可知的力量。
這座總人口不足十萬的新縣,先后有五萬五千人參加革命,走出了43位開國將軍,被譽為“將軍縣”。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的將帥館內,349位將帥的事跡鋪展開來:劉伯承、徐向前元帥的雄才大略,徐海東、陳賡大將的驍勇善戰,許世友、韓先楚等上將的鐵血擔當……“將星璀璨”銅雕氣勢恢宏,仿佛能看見他們在戰場上指揮若定、奮勇殺敵的身影。“原來‘28 年紅旗不倒’的奇跡,是無數這樣的英雄用血肉之軀鑄就的。”隊員們感慨道,“他們把個人命運熔進民族復興的洪爐,這正是大別山精神最動人的底色。”
圖為隊員列隊向許世友將軍默哀鞠躬。王佳龍 供圖
三、場館鑄魂,賡續紅色血脈
場館是歷史的容器,演出是精神的共鳴。實踐隊在博物館的史料中、實景劇場的震撼里,讓紅色記憶直抵心靈,讓精神血脈代代賡續。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的一組數據讓隊員們震撼:新縣五萬五千名革命者中,許多人未曾留下完整姓名,卻用生命詮釋了“為信念獻身” 的意義。展廳內,“紅田慘案” 的史料圖片觸目驚心 ——1927 年 12 月,300 余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此被殺害,鮮血染紅了這片稻田,卻澆不滅他們“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信仰之火。“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每一件文物之下,都藏著一段不屈的抗爭。”
夜幕降臨,大別山實景劇場的《紅旗不倒大別山》演出拉開帷幕。當“紅田慘案”的場景在眼前重現,當演員們高唱“大別山紅旗不倒”沖向“戰場”,當炮火特效讓大地微微震動,隊員們仿佛穿越到了那個烽火紛飛的年代。“看到戰士們為掩護群眾迎著炮火沖鋒時,我眼淚都忍不住掉下來。”一名隊員擦著淚水說。演出中,紅二十五軍重建、劉名榜堅守大別山、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情節次第展開,戰馬飛車的追逐、高空溜索的驚險,讓歷史不再遙遠,讓“勇當前鋒、開拓新局”的精神在沉浸式體驗中深植于心。
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泛黃的電文、斑駁的槍械與褪色的軍裝,串聯起鄂豫皖蘇區軍民浴血奮戰的歲月。紅四方面軍在此誕生的壯闊歷程,黃麻起義中赤衛隊員高舉的火把,反圍剿戰斗里將士們帶血的綁腿,都在訴說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徐海東大將支援中央紅軍的5000塊大洋,王樹聲在黃麻起義中揮刀沖鋒的身影,讓“堅守信念、勇當前鋒”不再是抽象的文字。隊員們駐足良久,仿佛聽見當年“打倒土豪劣紳”的吶喊穿越時空 —— 原來紅色精神,就藏在這些滾燙的故事里,等著我們用青春續寫新的篇章。
圖為隊員們與紅旗不倒大別山劇目演員合影。王佳龍 供圖
圖為實踐隊在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參觀學習。雷晶 供圖
四、青春接力,踐行時代擔當
精神的傳承,終要落在行動的土壤上。實踐隊在研學中感悟,在感悟中踐行,讓大別山精神與長征精神成為青春奮斗的指引。
陵園內,“燎原星火”雕塑熊熊燃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鐫刻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長眠著無數為鄂豫皖蘇區犧牲的英雄:有沖鋒陷陣的紅軍戰士,有默默支援的普通群眾,有正值青春的少年,也有肩負重任的干部。
實踐途中,隊員們始終保持著熱烈的討論:在前往新縣的車廂里,他們復盤羅山見聞,規劃新縣行程,分工查閱史料、設計互動環節,用團隊協作詮釋“團結奮進”;在與新縣團委交流時,他們認真聽取建議,優化實踐方案,以務實態度踐行“勇當前鋒”;在總結會上,他們一致認為,大別山精神的“堅守信念、團結奮進、勇當前鋒、無私奉獻”,與長征精神的“堅韌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一脈相承,都是新時代青年成長的精神養分。
“此次實踐讓我們明白,紅色精神從不是遙遠的傳說,它藏在每一件文物、每一個英雄故事里,更需要我們用行動去續寫。”
如今,實踐隊員們已帶著滿滿的收獲即將回到校園。他們計劃在校內開展“紅色故事分享會”,把大別山與長征精神講給更多同學;他們要主動報名志愿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無私奉獻”;他們在學習中攻堅克難,以“勇當前鋒”的姿態面對學業挑戰。
青春的腳步從未停歇,精神的傳承永無止境。實踐隊員們正以此次實踐活動為起點,讓大別山精神與長征精神融入青春血脈,在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新時代的紅色華章。
圖為實踐隊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雕像前合影。雷晶 供圖
(作者:司珂 姬芳 審核:王佳龍)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活動推薦
智耕祖國大地 志獻青春力量——昆明理工大學機電學院“三下鄉”實踐團隊探索鄉村
三下鄉活動 08-06
西江潮涌法韻,黃皮枝結青春 ——西南政法大學“郁南法韻,黃皮詩行”團隊以法治犁鏵
三下鄉活動 08-06
河海大學心光自熠實踐團在南京市開展殘障人士自立自強建設調研實踐
三下鄉活動 08-06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科技賦能鄉村,共繪振興圖景
三下鄉活動 08-06
“湘”聚健康路,青春公衛行:營養“醫”線實踐隊赴湖南省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為積極響應國家“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政策和共青團中央“三下鄉”號召,聚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20
三下鄉活動 08-06
回頂部
三下鄉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