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上午,我們在百日文化廣場采訪了因豫劇結緣的李秀蘭和熱艷古麗。這是一對豫劇姐妹,也是民族團結的模范。
一、社區干部的牽線搭橋
“當時我入戶到熱艷古麗大姐家里,了解到熱艷古麗大姐喜歡聽豫劇,但是她學起來有些困難,我就向她介紹了同樣喜歡豫劇的李秀蘭大姐”若羌鎮文化站站長馬銀青這樣對我講。
若羌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要說起河南省,就隔著差不多3000公里。當廣場上響起豫劇的旋律,3000公里的空間距離一霎那被縮短,此時就呈現為了眼前戲劇中的人物。西域與中原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從那時起,兩地人民就已經以文化為橋梁,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風雨而長盛不衰、內涵深刻而博采眾長、革故鼎新而包羅萬象。文化的交響跨越千里,這縮短的不僅僅是空間上的距離,更是各族兒女心里距離,成為了我們民族團結的堅強紐帶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熱艷古麗大姐缺乏豫劇方面指導看似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需求,但卻能折射出我們的民族團結工作干的好不好、基層工作做的到不到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基層黨員把各族群眾這一個個小小的需求放在心上,落在實處,就能贏得各族同胞的真心擁護和支持。作為文化站站長的馬銀青主動向熱艷古麗大姐介紹李秀蘭大姐幫助她學習豫劇,真正的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諄諄教誨;用行動解決各族群眾的急難愁盼,這也是基層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的生動體現。
在新疆若羌唱響的河南豫劇,不僅推動了民族團結的事業,也讓更多少數民族同胞了解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向心力。“眾人拾柴火焰高”,民族團結工作之所以能夠干出成效,結出碩果,是因為有千千萬萬的黨員干部扎根一線,沖鋒在前。一個人的力量總是微不足道的,但廣大基層干部擰成一股繩就能把民族地區建設好、發展好。
二、克服困難成佳話
豫劇的難點在方言咬字。熱艷古麗大姐不熟悉河南方言,唱腔技巧、身段表演這都成為了她學習路上的“攔路虎”。
李秀蘭大姐把《穆桂英掛帥》的唱詞打成電子版,社區干部馬銀清再把每個字標注拼音,這張“拼音譜”就成了熱艷古麗大姐的豫劇“教材”。除了有紙質版的“教材”外,李秀蘭大姐還讓熱艷古麗大姐聽著手機上的音頻,讓她跟著唱,一句句的學,一段段的練。
學如逆水行舟。對于生活在民族地區的熱艷古麗大姐學習豫劇的道路充滿了挑戰。她憑借著對豫劇的熱愛,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著豫劇的發音和身段,不斷向李秀蘭和馬銀青請教。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漸漸的,熱艷古麗大姐能夠記得住豫劇的唱詞,也能熟練的做出豫劇的身段。熱艷古麗大姐一點一滴的進步離不開她自己的努力,也離不開李秀蘭大姐和社區干部馬銀青的幫助,這份因為豫劇而結緣的友誼,也成為了若羌縣民族團結的佳話。
“我第一次上臺還有點緊張,甚至拿話筒的手還在抖。”熱艷古麗大姐向我們笑著講出她第一次上臺的感覺。從當初的手抖心慌,到現在的從容自然,熱艷古麗大姐每進一步都令人可喜。現在,李秀蘭大姐的豫劇隊中,越來越多的維族同胞加入進來,學習豫劇,唱豫劇。熱艷古麗不僅是隊內的“臺柱子”,也成為了若羌縣的“草根明星”,常常活躍在百日文化廣場的百姓大舞臺。
三、深層認同促團結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華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豫劇這個成型于清代、來自于千里之外的藝術,在若羌生根發芽,成為了維吾爾族同胞和漢族同胞的連心橋梁,用唱詞唱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向心力。
從國家發展角度看,文化認同帶來的民族團結,能夠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各民族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形成“守望相助、榮辱與共”的共同體意識,共同投身于國家建設,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實踐中攜手并進,實現共同發展。從民族自身發展角度看,文化認同讓各民族在保持特色的同時,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在交流合作中汲取發展養分,避免因文化隔閡導致的封閉與落后。
文以化人,文以育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道并行而不相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主干,民族文化是枝葉。主干強大,才能枝繁葉茂。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各族兒女積極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浸潤邊疆,讓各族兒女真心實意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文化認同成為中華兒女聯系在一起的堅強紐帶。
來源:西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梅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