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團赴臨安郎家村:數字賦能銀齡健康,藥食同源助力鄉村振興在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實施二十周年的重要節點,浙江中醫藥大學醫學技術與信息工程——赴臨安“千萬工程”實踐團深入杭州市臨安區郎家村,聚焦老齡化背景下鄉村老年群體的健康管理難題。項目以“數字技術+藥食同源”為核心,通過調研老年群體健康狀況、數字化工具接受度及本地傳統資源的應用潛力,探索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以期為鄉村振興注入健康活力。
穿梭于村委巷道,駐足于衛生診所、食堂農田——調研團深入臨安郎家村,記錄下鄉村對老人健康關懷與產業發展的溫暖圖景。
健康管理遇難題 數字賦能顯生機調研團首先與村委深入交流,詳實了解村莊整體概況,為后續調研錨定方向。“村里65歲以上老人有300多位,健康意識普遍薄弱。”郎家村村支書在訪談中坦言。調研發現,雖然村里建立了健康檔案,配備了鄉村醫生,但專業力量不足、健康服務單一等問題突出。在衛生所,唯一駐村的孫醫生表示:“每月要完成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隨訪,全靠手寫記錄,工作壓力很大。”針對這一現狀,實踐團創新提出“數字健康助手”方案。團隊設計的手機應用可通過拍照識別舌象,為老人提供體質分析和健康建議。“這樣的軟件很實用!”孫醫生表示支持。

藥食同源新探索 傳統產業煥活力“我們干活的人吃得咸,哪有工夫注意飲食調整。”在村老年食堂,正在就餐的豆腐工場阿姨道出實情。調研顯示,村里雖有豐富的中藥資源,但老人對藥膳接受度有限。團隊成員進一步采訪食堂阿姨,她認為,如果藥膳可以免費品嘗,老年人會積極參與。因而,團隊計劃在老年食堂推出健康積分換免費藥膳活動。


村支書介紹,村里正推進“共富稻田”項目,將閑置土地流轉種植,既增加老人收入,又為健康食材提供原料。“我們還計劃發展農文旅,讓游客體驗豆腐制作,購買健康農產品。”為此,團隊結合當地豆腐、竹筍等特色產業,設計“降壓豆腐羹”、“健脾竹筍湯”等藥膳配方,并計劃在老年食堂試點推出

智慧養生進鄉村 健康生活新方式實踐團精心設計的《老年人健康生活指南》讓養生變得簡單有趣。通過生動的比喻講解慢性病知識:把高血壓比作“血管里的高壓水槍”,骨質疏松是“骨頭變成脆餅干”。團隊還傳授“三個三”長壽口訣:日行三千步、日笑三千次、日喝三千毫升水。
宣講現場,團隊展示了茯苓、陳皮、靈芝、枸杞、黃芪等十余種藥材,并按照老年人需求制備茶飲:酸梅湯、安神茶、明目解郁飲、化濕茶等,收獲了村民的一致好評。“你們做的中藥茶飲真好喝,我以后要少喝酒多喝茶!”一位老伯笑著說。



多方聯動促共富 鄉村振興啟新篇實踐團發現,要破解農村健康管理難題,需要多方協同。團隊建議:建立“村醫-家庭-志愿者”三級健康管理網絡;開發適老化數字健康平臺;將藥膳開發與鄉村旅游相結合。這些建議獲得村委高度認可。


“你們為我們著想已經很好了!”食堂阿姨的樸實話語道出村民心聲。通過此次深度實踐,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中醫藥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獨特價值。“看到村民從抗拒到接受藥膳茶飲的轉變,我們更加堅定了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的信念。”團隊負責人感慨道。
未來,學校將組織更多青年學子深入鄉村,通過健康講座、技能培訓、產業幫扶等形式,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讓千年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為健康中國建設注入青春力量。正如團隊指導老師所說:“我們不僅要送健康下鄉,更要培育鄉村自主健康管理能力,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