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步履鏗鏘。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化藝術學院“薪火長征行”志愿服務隊,在為期七天的社會實踐中,深入四川瀘定、馬爾康、紅原、若爾蓋四地。這支年輕的隊伍,以宣講、調研、體驗、訪談四位一體的實踐模式,重走紅色足跡,深植鄉村沃土,在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紅色熱土上,用心探尋紅色基因賡續、鄉村發展振興、民族團結進步的共振之路。
首站瀘定,團隊成員為杵坭村鄉親深情講述了“八百里行軍”“飛奪瀘定橋”的壯烈史詩。踏上搖晃的鐵索,重走瀘定橋,他們觸摸歷史脈搏,深切體悟信仰的磅礴偉力。專題訪談中,隊員們與村支書許忠志共繪藍圖,暢談杵坭村如何以紅色文旅為翼,振翅于綠色發展之路。非遺傳承人吳全清的山歌新韻,則如清泉流淌,為古老村落注入時代活力。他們欣喜見證:非遺在傳承中煥發生機,旅游因融合而日益興旺。這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古渡,正因文化與產業的交響,煥發出令人矚目的“古渡新顏”。
行至第二站馬爾康,隊員們面向當地多民族黨員,以一堂生動的黨課鋪展馬爾康的長征足跡。同步展開的問卷調研,細致探尋著“民生、傳承、團結”的共融之道。駐足紅軍長征紀念館,凝望卓克基官寨,“多民族同胞傾力支援紅軍”的動人往事,仿佛穿越時空,歷歷在目;深入基層實踐,“黨建引領”的發展模式,其脈絡清晰可見,力量沛然。隊員們由此深刻體悟:黨性深深扎根的地方,既是民生得以滋養改善的沃土,更是凝聚各民族挽臂同行、勠力向前的磅礴力量之源。
第三站抵達紅原縣,我們攜手四川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藏族兒童精心打造了一堂浸潤心靈的紅色課堂。從長征歷史的深情回望到偉大精神的深刻解讀,從《金色的魚鉤》故事的動情講述,到“我心中的中國”主題繪畫實踐,隊員們與孩子們一起,在歷史的回響與童真的色彩中,共同繪就信仰的斑斕畫卷。紅原縣委書記在活動中強調:紅色教育不僅是歷史的傳遞,更是連接民族情感、凝聚團結力量的堅韌紐帶。
第四站若爾蓋,宣講聚焦“長征艱苦歲月”的深沉主題。隊員們懷著敬畏之心,遍訪紅軍長征紀念地標。當真正踏入這片承載歷史的土地,踩著沒膝的深草,頂著高原灼目的烈日,徒步重走當年的紅軍路段——每一次腳陷泥濘的掙扎,都讓教科書上的“艱苦”二字褪去抽象,化為切膚的沉重與真實的阻力。正是在這步履維艱的丈量中,隊員們觸摸到了長征精神最滾燙、最堅實的質地。
四地走訪,步履鏗鏘。我們以務實行動,深刻詮釋了“紅色傳承+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的時代密碼:瀘定非遺的活化新生,若爾蓋步履的切膚體悟,馬爾康民族的共建交響,紅原童心的純凈交融——共同勾勒出精神賦能鄉村的生動圖景。未來,“薪火”不息,征途不止。我們堅信,這源自歷史深處的精神火炬,必將持續照亮前路,從歷史深處照進現實沃土,化為可感可觸的奮進力量,推動紅色基因在廣袤鄉土中深深扎根、蓬勃生長。
文案:陳蕊
照片:張良盛杰、張娜嬌、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