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青春力量賦能傳統技藝,7月3日,巢湖學院計算機學院“青藤結夢”柳編非遺傳承與關愛留守兒童實踐團走進阜陽黃岡鎮姜莊村,以柳編非遺為核心開展沉浸式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在親手編織中觸摸技藝溫度,在與匠人對話中探尋傳承密碼,讓“實踐”成為連接傳統與青春的紐帶。
踏入姜莊村中,空氣中浮動的柳條清香便指引著方向。實踐團直奔村內的柳編工坊,在吳師傅的帶領下,實踐團的“柳編實踐課”正式開始。第一步是選料,工坊角落堆著剛收割的杞柳,吳師傅教大家如何辨別“好苗子”:“得挑直徑三毫米左右、無蟲眼的,表皮要光滑,像這樣輕輕一折能彎成圈不斷的,才是‘上等料’。”成員們蹲在柳堆里逐一挑選,有人誤把較粗的柳條當“好料”,吳師傅笑著糾正:“編細活就得用細條,就像繡花要用細針,急不得。”
選好的柳條需經浸泡軟化,吳師傅特意準備了大木桶,將柳條按粗細分類浸泡。“夏天泡6小時,冬天得泡一整天,讓水分慢慢滲進去,這樣編的時候才聽話。”等待間隙,他和另一位馬師傅演示起“起底”技法——將五根柳條十字交叉固定,再以“壓一挑一”的規律編織底座。隊員們圍在一旁,用手機錄下步驟,有人邊看邊在筆記本上畫示意圖,生怕錯過關鍵細節。

圖為馬師傅展示起底技法 劉夢雲攝
真正的挑戰在動手編織環節。實踐團成員從簡單的方形籃子開始嘗試。看似輕松的“人字紋”,實操時卻狀況百出:有的成員力度沒掌握好,柳條一折就斷;有的沒找準穿插規律,編著編著就亂了章法。“手腕要松,讓柳條順著勁走。”吳師傅穿梭在成員間指導,握住隊員的手調整角度,“你看,這根壓下去,那根就得挑起來,跟下棋落子一樣,得有來有回。”

圖為吳師傅指導成員動手實踐 盧洪蕊攝
實踐中,團隊在與吳師傅的交流中發現了傳統柳編的“現代困境”:吳師傅提到,年輕人嫌編柳編耗時費力,更愿意外出打工,不少復雜技法面臨失傳。“我們可以幫柳編‘觸網’啊!”成員們結合專業提出建議,計劃用視頻剪輯記錄吳師傅的編織步驟,做成“一分鐘學柳編”短視頻;還設計了“柳編+二維碼”的文創方案,讓每件作品都能“講述”自己的故事。吳師傅聽后連連點頭:“你們這些法子新鮮,能讓更多人看到柳編的好,這門手藝就有盼頭了。”
夕陽西下時,實踐團成員與吳師傅并肩坐在工坊門口,手中的柳編作品在余暉里泛著暖光。“以前只在課本里見過非遺,今天親手摸到、編過,才懂它不是老古董,是能捏在手里的文化。”團隊隊長感慨道。此次實踐,不僅讓學子們學會了柳編技法,更讓他們明白:傳承非遺,從來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用雙手接過前輩的接力棒,讓古老技藝在青春的實踐中煥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