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暑意漸濃。近日,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夢想工程師”青年志愿服務隊走進金紫村,開展“永不凋零的土木玫瑰”手工課,將土木工程的結構美學融入手工創作,為鄉村孩子們帶來一場融合藝術與工程思維的美育體驗。
巧融專業,手工課藏著“工程密碼” 上午9點,金紫村活動室內已擺滿彩色花帶,10名團隊成員整裝待發,12名孩子眼里滿是期待。不同于普通的手工課,這堂“土木玫瑰”課從設計之初就藏著專業巧思。“玫瑰花瓣的層疊模仿建筑中的薄殼結構,花莖纏繞參考了鋼筋捆扎的工藝。”團隊成員廖思婕介紹,他們提前反復練習編織手法,就是為了把復雜的工程原理變成孩子能聽懂的話。
當孩子們拿起花帶動手時,團隊成員們順勢引導:看到有孩子想做高莖玫瑰卻總傾倒,吳振豪同學就指著窗外的電線桿說:“你看電線桿的斜拉索,給花莖加個‘斜支撐’試試?”簡單的類比讓孩子們瞬間明白,手中的花帶仿佛變成了可以“搭建”的建筑材料。
指尖生花,小課堂迸發創意火花 “老師,我的花瓣總散開!”7歲的小涂急得鼻尖冒汗,花帶在他手中纏成一團。陳建蹲下身,握住他的手示范:“就像搭橋梁,每根‘梁’都要找準位置。”他邊說邊做“交叉、壓緊、繞圈定錨點”的動作,三分鐘后,一朵飽滿的玫瑰在小涂掌心成型,他舉著作品跑向伙伴:“看!我的‘橋’沒塌!” 9歲的小瑤受電線桿斜拉索的啟發,用綠色花帶給花莖加了“斜支撐”,一朵“索塔玫瑰”驚艷亮相;5歲的小黃則把花瓣編得層層疊疊,說要送給媽媽……12朵玫瑰形態各異,卻都藏著孩子們的創意和對“穩定”的理解。“這是我自己做的玫瑰!”孩子們把作品緊緊抱在懷里,笑容格外燦爛。

此次“土木玫瑰”手工課,是重慶交大“夢想工程師”服務隊三下鄉活動的一部分。團隊用專業知識搭建起美育橋梁,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手工作的樂趣,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對“結構之美”的好奇種子。而這份在鄉土間傳遞的溫暖與知識,也成為團隊成員們“三下鄉”之旅中最珍貴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