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文脈興鄉實踐隊走進四川省遂寧市大英中學,通過深度訪談學校管理層、教師、學生及家長,結合課堂觀察與問卷調研,系統探尋這所縣域中學在縣中振興與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實踐路徑與現實挑戰。
師資引育:政策輸血與成長之困
實踐隊首站與學校創新部李老師圍繞師資建設展開交流。據介紹,學校依托“遂州英才計劃”引進優質師資,對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提供每年3萬元補貼與人才公寓,有效拓寬了來源。但新教師培養面臨周期難題。“應屆碩士要成長為合格的班主任和學科教師,至少需要6年。”李老師解釋,這并非能力問題,而是復雜學情下的實踐磨合需求。
此外,教師結構失衡同樣顯著。近年優秀教師流失雖因政策保護有所減少,但新教師中男教師占比偏低,“前年招了10個老師,僅1名男教師,最后也離開了”。硬件限制更顯突出,“實驗設備多是一二十年的老物件,化學器材有的已過期,駐城教師帶回的先進方法常因設備不足無法落地”,李老師坦言,這直接制約著教學效能的發揮。
生源保衛戰:政策護城河與家校粘合劑
面對家長送孩子轉學市區名校的壓力,高一年級主任分享了學校的應對之道。“國家禁止跨片區招生的政策為我們筑起了保護墻。”他提到,作為革命老區,學校的高校專項計劃對高中生頗具吸引力,加上初高中一體化辦學形成的“母校情結”,優質生源流失明顯減少。
更具說服力的是升學數據的直接對比。“去年兩名學生被選送外地名校沖刺,一年后返回考試,成績從年級前10跌至第11名。”這類案例成為家校溝通的重點素材。學校通過升學節點政策講解、假期家訪、心理建設等機制,構建起立體的家校協同體系。“不只是講政策,更讓家長看到留校培養的實際成效。”主任強調溝通的核心在于實效。
數字化雙刃劍:系統雄心與現實掣肘
數字化建設是調研的核心議題。高一年級主任介紹,學校已申報省級課題,引入第三方公司開發了教學、育人、管理三大數字化系統:教學中追蹤錯題彌補等過程數據,育人上依托數據開展綜合素質評價,管理實現量化評估。“這些系統讓教學更精準,評價更科學。”創新部李老師認為數字化是“雙刃劍”:“硬件不足、教師素養待提升,而名校在這方面研究更深,可能拉大差距。”這一觀點在教師訪談中得到印證。張老師提到,雖有希沃白板、維克多英語資源等工具,但“部分教師操作不熟練,系統維護偶爾出問題,影響課堂使用”,道出了應用層面的現實瓶頸。
教學一線:在應試與素養間走鋼絲
“考核還是以成績為主,但核心素養也得抓。”張老師在訪談中道出一線教師的普遍困境。她認可新課標倡導的核心素養培養,但坦言缺乏具體操作指導:“專家公開課里的學生水平和我們的不一樣,照搬不來。”在資源有限與時間緊張的雙重壓力下,多數教師選擇在傳統教學中逐步摸索融合點,“傳統方法能提升專業能力,思維品質也能在做題中培養,只是需要時間融合新理念”。
學生的感受更為真切。一名計劃攻讀工科的學生表示,選科時更看重個人興趣與職業規劃,但也承認“學校資源會影響學習效果”;另一名學生則依靠網課彌補實驗資源短板:“學校物化生設備較舊,前沿實驗做不了,只能自己找視頻學。”當被問及若有轉學機會其意愿如何時,兩位學生均表示,“名校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氛圍對考大學更有幫助”。
家長心聲:擇校天平上的砝碼
實踐隊也與部分家長交流了擇校考量。一位家長表示,選擇學校時首要考慮“能否給孩子更好的教育”,若本地高中能提供充足獎學金或特色班型,會與孩子商量后再做決定。對于數字化教育,家長們視其為“時代趨勢,能彌補部分差距,但不能完全取代教師”,期待“技術輔助下,縣中能縮小與名校的資源差距”。
此次調研,文脈興鄉實踐隊以實地走訪、課堂觀察、師生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全方位觸摸大英中學在縣中振興與教育數字化進程中的脈搏。正如高一年級主任所言:“縣中振興不只是升學率,更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現有條件下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