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视频大全-国产精品视频第二区第二页-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gg高清影视-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啪啪

三下鄉網,三下鄉指定投稿平臺
網站首頁三下鄉活動三下鄉報告三下鄉總結三下鄉心得
三下鄉網 > 三下鄉活動

西南石油大學韻啟土苗傳承實踐隊赴恩施州探尋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時間:2025-08-07     閱讀:
    來源:西南石油大學韻啟土苗傳承實踐隊徐安酋
2025年8月1日至8月7日,西南石油大學藝術學院“韻啟土苗傳承實踐隊”(以下簡稱“實踐隊”)深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先后走訪恩施市、咸豐縣、來鳳縣等地,開展以“探尋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實踐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走訪傳承人、拍攝記錄等方式,深入了解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西蘭卡普、根雕、南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現狀,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播貢獻青年力量。
 
8月1日,實踐隊首站抵達恩施州博物館。在織錦展區,隊員們被一臺傳統木織機吸引,講解員介紹這是土家族婦女沿用百年的織布工具,而旁邊陳列的西蘭卡普(土家織錦)更是讓大家駐足良久。“‘西蘭’在土家語里是‘鋪蓋’,‘卡普’意為‘花’,這些色彩濃烈的織錦不僅是生活用品,更是土家族的文化密碼。”講解員指著一幅“雙鳳朝陽”圖案的織錦介紹道。隊員們仔細觀察發現,織錦以棉線、絲線為原料,通過復雜的編織技法呈現出對稱的紋樣,每一針都凝聚著土家姑娘對生活的熱愛。通過查閱資料和與講解員交流,實踐隊了解到西蘭卡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通過傳承人培養、文創開發等方式實現活態傳承。
 
8月3日,實踐隊輾轉來到咸豐縣。此前當地遭遇特大暴雨引發洪災,部分房屋受損,但土家吊腳樓的獨特構造讓隊員們印象深刻:底層架空的設計不僅隔絕了濕氣和蟲蛇,更在洪水來臨時起到了泄洪作用,展現出與山地環境的高度適配性。次日,隊員們專程拜訪了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萬桃元。年近七旬的萬師傅從事吊腳樓研究與建造已有四十余年,他先通過木質模型向大家展示了吊腳樓的“五柱八瓜”結構,隨后現場演示了榫卯工藝——不用一根鐵釘,僅通過木材的凹凸咬合就能讓框架穩固承重。“你看這‘燕尾榫’,越受力越緊密,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萬師傅一邊鑿刻木材一邊講解,手中的斧頭起落精準,木屑簌簌落下。隊員們注意到,模型中特意雕刻了“桐樹”圖案,萬師傅解釋道:“‘桐’諧音‘童’,象征家族子孫綿延,吊腳樓不僅是房子,更是土家族的精神寄托。”臨別時,萬師傅真切說到,希望年輕人能讓這項技藝“走下山寨,走進新時代”。
 
8月5日,實踐隊前往唐崖土司城遺址,在深山之中尋訪到何氏根雕非遺傳承人何平的工作室。沿著蜿蜒的石砌小路前行,遠遠便望見林間木屋前擺放著形態各異的根雕作品:有的似猛虎下山,有的如漁翁垂釣,原材料皆是山間廢棄的樹根。“漢族木雕講究‘精雕細琢’,我們土家根雕講究‘順勢而為’。”何平先生指著一尊“放牛娃”根雕說,這件作品曾在國家級非遺展演中獲獎,其原材料本是一段扭曲的黃楊根,他僅對局部進行雕琢,保留了樹根原有的虬曲形態,反而凸顯出山野的質樸靈氣。隊員們觀察發現,根雕表面未做過多打磨,樹皮的紋理、樹結的疤痕都被巧妙保留,仿佛自然與人工完成了一場對話。何平坦言,根雕創作最考驗“眼力”,需要在雜亂的樹根中發現潛藏的形態,“我們生于山林,就得尊重山水的野性,讓樹根自己‘說話’。”他現場演示了雕刻技法,手中的刻刀輕巧游走,很快讓一段不起眼的樹根顯露出鳥雀的輪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根雕不僅是一門技藝,更體現了土家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8月6日,實踐隊來到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來鳳縣,探訪當地的南劇傳承團體。在來鳳縣南劇團排練廳,隊員們看到了令人動容的一幕:一群平均年齡僅17歲的少年正在排練傳統劇目《秦香蓮》,臉上畫著厚重的油彩,身上的戲服已被汗水浸濕,卻依然一絲不茍地練習唱腔與身段。“南劇是湖北唯一的地方大戲,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的音樂元素,2008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劇團負責人介紹道。采訪時,16歲的小演員擦了擦額頭的汗,笑著說:“剛開始覺得唱腔難、身段累,但越練越喜歡,這是我們自己的戲,不能丟。”實踐隊隊長在劇團中偶遇了許久未見初中同學,如今他已能擔任配角,“以前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現在才知道,穿上戲服、開口唱腔,我們就是傳承的一部分。”少年們的熱情讓隊員們深受觸動,大家用鏡頭記錄下他們排練的瞬間,希望讓更多人看到傳統戲曲在年輕一代中煥發的生機。
 
8月7日,實踐隊結束了為期7天的實踐活動。從恩施州博物館的靜態展示到傳承人手中的技藝流轉,從萬桃元師傅的榫卯匠心到南劇少年的舞臺堅守,隊員們見證了非遺傳承的“老與少”“守與變”。實踐隊表示,將把此次采集的素材制作成系列短視頻和紀錄片,通過校園平臺和社交媒體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土家族非遺文化。“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動的生活智慧。”隊員們在實踐總結中寫道,青年一代應主動成為文化橋梁,讓大山里的非遺走出武陵山區,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此次實踐不僅加深了隊員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更讓大家明白:傳承非遺,就是守護民族的根與魂。
 
    掃一掃 分享悅讀
三下鄉活動推薦
回頂部三下鄉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