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5年7月30日至8月5日,山東交通學院“智護交瞳·沂路安”實踐團奔赴“中國物流之都”臨沂,在北園、中聯智慧等5大物流園區開展駕駛安全專項行動。團隊通過深度調研343名司機駕駛行為,聯合學院風翼方程式車隊研發原創安全課程,并在北園物流園區工會驛站設立“智護交瞳·沂路安”服務點,為從業人員提供為期一周的賽道技術轉化實踐服務。
圖為貨車司機在驛站觀看方程式車手安全教學視頻。張西春 供圖
“賽車手教我們過彎前500米就降擋,這招治‘推頭’真管用!”8月3日,在北園物流園區的“智護交瞳·沂路安”驛站內,專跑山區線路的貨車司機張海停(化名)指著屏幕感慨。屏幕上正播放著原創視頻《賽車手如何控速,貨車司機可學這三招》——山東交通學院風翼方程式車隊車手組組長董少凱在講解降擋控速技巧。這也是實踐團發放的《貨車司機安全駕駛全方位護航資料包》中最受歡迎的原創內容。這份被司機稱為“保命秘籍”的資料包,源自團隊對臨沂物流生態的深度掃描。
圖為實踐隊員在北園物流園區訪談長途運輸司機。張西春 供圖
“連續駕駛超8小時的司機占37%,接單途中使用手機的高達62%。”隊長段軍陽展示調研數據時,指向北園物流園電子屏上的警示案例:某司機因低頭撿手機導致車輛沖出護欄。為此,資料包中7部事故解析視頻在驛站循環播放,單日最高觀看量突破100人次。
賽車手與貨車司機的技術碰撞成為服務亮點。“以前覺得賽車和貨車不沾邊,現在明白‘安全距離留三倍車長’就是我們的救命距離。”剛卸完貨的“90后”司機李博(化名)翻看資料包卡片。卡片印著賽車手建議的核心條款:將跟車距離設為車身三倍長度,雨天再翻倍——這源自原創視頻中賽車手在濕地賽道滑移的實拍對比。
驛站東側科技角,危化品運輸司機王華國(化名)正與隊員交流:“駕駛艙攝像頭拍我打哈欠算侵犯隱私嗎?”交通運輸專業學生郭前輝打開科普視頻《汽車如何智能識別疲勞駕駛》,疲勞監測系統工作原理動畫演示讓王師傅點頭:“原來它只分析眼皮開合頻率,這下踏實了。”
圖為驛站電子屏播放疲勞駕駛警示視頻。張西春 供圖
“接單手機必須上支架,分心風險能降四成。”隊員將印有“拒絕手持通話”的防滑支架遞給專線司機劉國利(化名)。七天服務期內,驛站累計發放物資327套,原創視頻點播量占比達68%。
圖為“智護交瞳·沂路安”驛站服務臺。王圣博 供圖
北園智慧物流園駕駛員驛站負責人房慶軍現場觀摩后表示:“將賽車手‘預判式駕駛’理念植入貨運場景,為行業安全培訓提供了新范式。”
目前,“智護交瞳·沂路安”驛站已持續播放安全教育視頻一周,覆蓋司機超800人次,視頻循環播放時長達63小時。實踐團采集的343份駕駛行為問卷形成《臨沂貨運司機安全行為調研報告》,聚焦分心駕駛、疲勞駕駛等核心風險,提供解決方案。原創視頻被北園物流園區納入工會驛站常態化安全教育資源庫。
(通訊員 段軍陽 郭前輝 張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