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學“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以數智之力,鑄紅色水利文化之魂
在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壯闊藍圖中,紅色文化傳承與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了紅色文化在文化建設中的關鍵地位,將其視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寄語新時代青年,鼓勵他們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學習黨的歷史與傳統,在感悟紅色精神中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為人民利益拼搏奮斗。
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河海大學“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踏上征程。于2025年7月10日至15日,團隊攜手大縱湖水利風景區、古黃河水景公園、三河閘水利風景區、夾谷山水利風景區等多個紅色水利地標,以AR、AI科技為強大引擎,開啟了一場探索紅色數字文旅新路徑的深度調研,致力于挖掘紅色水利精神內核,探索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文化傳承的創新模式。
湖蕩悠悠承文脈,數字賦能續新篇湖韻悠悠,文脈綿長。鹽城大縱湖水利風景區,蘇北里下河平原孕育的一顆耀眼明珠,既是“水鄉澤國”的生態瑰寶,更是紅色基因的孕育之地。這里不僅有蘆蕩迷宮的自然奇趣、龍興古寺的禪意悠遠,更因《柳堡的故事》承載著新四軍與水鄉人民的魚水深情,成為鐫刻著革命記憶的紅色地標。
“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成員在景區導游的帶領下,開啟了一場融合自然野趣與紅色文化底蘊的探訪之旅。首站來到坐擁“世界之最”稱號的蘆蕩迷宮,乘船穿行于縱橫交錯的水道間,四周數米高的蘆葦如天然屏障,眾多岔口與水道構成的 “八卦陣” 充滿挑戰。游船繼續前行,龍興寺與興湖塔的身影漸入眼簾,古剎飛檐翹角,盡顯古樸禪意。隨后,實踐團隊來到充滿紅色記憶的柳堡村。這里不僅是水鄉風情濃郁的村落,更因那段烽火歲月的革命故事而承載著厚重的紅色精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實地走訪后,實踐團與大縱湖旅游度假區負責人開展座談,聚焦紅色文旅數字化發展的痛點與路徑,并舉行了實踐基地簽約授牌儀式。座談中,雙方就“通過AI、AR等技術,讓大縱湖的紅色故事突破時空限制,走進更多人的生活”“通過構建數字平臺,助力景區實現從‘觀光打卡’到‘深度體驗’的升級”等議題達成共識,景區對實踐團提出的AI智能體、AR文創等方案表示高度認可,并期待后續深度合作。
一湖融古今,兩岸續風華。通過本次實踐,成員們深刻認識到,這片水土孕育的不僅是秀美的自然風光,更有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大縱湖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永不褪色的初心,激勵著人們銘記歷史、奮勇前行。
古黃河畔尋生態,紅色基因悟初心宿遷宿城古黃河水利風景區榮譽加身,先后獲評國家水利風景區、水利部首批紅色基因水利風景區、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 AAA 級旅游景區,多元文旅資源加持,讓這里成為兼具教育意義與觀賞價值的勝地。“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前往宿遷宿城古黃河水利風景區開展參觀實踐活動,近距離感受這片集紅色教育與生態景觀于一體的獨特園區魅力。
實踐團重點參觀了位于古黃河水景公園南岸西側的宿遷英雄園。該園內以英雄園主廣場為核心,按時間軸線劃分出歷史英雄、革命英雄、平民英雄三大主題片區,通過景觀園路將核心景觀與沿途英雄雕塑串聯一體,打造出英雄事跡與秀麗景色交相輝映的城市紀念性景觀。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園區內醒目地展示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 ——“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這一標語如同一座精神燈塔,照亮整個英雄園,讓實踐團成員深刻認識到英雄與先鋒對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意義,更在心中播下了傳承英雄精神的種子。
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們沿著時間軸線漫步,在一座座英雄雕塑前駐足沉思,從歷史英雄的豪情壯志到革命英雄的浴血奮戰,再到平民英雄的凡人善舉,深刻感悟到不同時代英雄精神的傳承與延續。實踐團成員表示,此次實踐不僅領略了古黃河畔的生態之美,更接受了深刻的紅色教育,將把英雄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傳承紅色基因 致敬人民總理一館追尋總理志,數智賦能紅魂程。在江蘇省淮安市的核心區域,坐落著一座承載歷史厚重與精神傳承的殿堂 —— 周恩來紀念館,作為國家 AAAAA 級旅游景區和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這里以仿建的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生平業績陳列館等建筑群,成為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為深入學習周恩來總理對水利事業的卓越貢獻,傳承紅色精神,“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奔赴周恩來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周恩來銅像廣場上,江澤民同志題寫的 “周恩來同志” 五個金字熠熠生輝。雕塑以總理 20 世紀 50 年代與工農群眾交談的經典姿態為原型,塑造出雙手叉腰、面帶微笑的親民形象,寓意其 78 年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生動展現了 “人民總理愛人民” 的真摯情懷。穿過銅像廣場北端的海棠林,仿西花廳建筑群映入眼簾,實踐團成員沉浸式體驗總理的工作與生活場景。這座晚清風格的北方四合院,完整還原了周恩來辦公室、鄧穎超臥室等空間。館內陳列的老花鏡、補丁睡衣等實物,無聲訴說著老一輩革命家的清廉本色。在周恩來生平業績陳列館,“立志求學”“革命歷程”“建設偉業”“晚年歲月”“風范永存” 五個主題展區全景式展現總理的奮斗軌跡館內不僅通過 200 余件珍貴文物、300 余幅歷史圖片,更以創新展陳手段,生動再現了周恩來從少年立志到晚年堅守的光輝一生。大家在此抒發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的青春誓言。
“總理的精神就像海棠花,樸實無華卻芬芳永駐。”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將以 “六個杰出楷模” 為指引,把參觀感悟轉化為學習動力,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
賡續炮兵魂 傳承報國志作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宿城新區 “印象黃河” 景觀帶的重要人文節點,朱瑞將軍紀念館以豐富的史料展陳,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生動課堂。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赴宿遷市朱瑞將軍紀念館開展紅色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實地參觀感悟革命先輩精神,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朱瑞將軍用生命詮釋了‘為黨的事業全心全意奉獻’的誓言。”實踐團成員首先參觀了以 “救國尋路、紅軍將領、抗日烽火、戰地炮魂、民族長城”為主題的五大展區。展區內,泛黃的軍事地圖上還留著紅藍鉛筆標注的作戰路線,銹跡斑斑的炮兵觀測儀靜靜陳列,生動重現了朱瑞將軍在東北戰場指揮炮兵作戰的英勇場景。參觀過程中,實踐團通過 300 余幅歷史圖片、50 余件實物及場景復原,系統了解了朱瑞將軍從青年求學、投身革命到締造炮兵、浴血奮戰的一生。
“以吾輩青春,護盛世中華” , 此次實踐活動讓同學們深刻理解了 “炮兵精神” 的時代內涵。實踐團成員表示,將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把愛國情懷轉化為學習動力,在新時代續寫報國篇章。
重溫革命歷史 傳承紅色基因宿北大戰紀念館作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近年來通過提升改造形成 “一園五館” 格局,集革命歷史展示、國防教育、雙擁文化傳承于一體。“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赴宿北大戰紀念館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實地參觀學習,深入了解宿北大戰的歷史背景與英雄事跡,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洗禮。
館內兩個展廳分別陳列宿遷地區革命斗爭史料及擁軍支前資料,305 件展品中,既有戰士們使用過的槍械、水壺等遺物,也有記錄戰役細節的珍貴照片,生動再現了 1946 年 12 月那場持續七天七夜的壯烈戰役。在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五前委的合影前,駐足凝視,深刻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的智慧與決勝千里的豪邁。陳毅司令員 “奪取峰山,斬斷預三旅” 的作戰指令,仿佛穿越時空,將人們帶回硝煙彌漫的戰場。
此次實踐活動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實地調研相結合,讓實踐團成員在觸摸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在緬懷先烈中堅定理想信念,激勵著新一代青年在新時代續寫忠誠與擔當的篇章。
科技賦能水利文化 青春共話紅色傳承 三河閘前溯水脈,數智點亮水利魂。在江蘇省淮安市的洪澤湖畔,矗立著一座熔鑄水利史詩與紅色記憶的地標 —— 三河閘水利風景區。作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和紅色教育基地,這里以“水利工程 + 紅色基因” 的獨特魅力,成為新時代水文化傳承的生動課堂。為探索紅色水利文化的創新傳播路徑,”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奔赴三河閘水利風景區,開展主題實踐調研活動。
水文化展示館中,實踐團成員通過實物展品、歷史文獻及多媒體展陳,系統了解三河閘工程從 1952 年動工到 1953 年建成的 “十個月奇跡”。館內特別設置的 “數字治水” 互動屏,以三維動畫演示了三河閘年均泄洪 200 億立方米的調蓄原理,讓同學們直觀感受 “千里淮河第一閘” 的防洪智慧。洪澤湖水文化碑廊陳列著近代治淮群英譜等特色碑刻,系統梳理了從東漢建安年間到新中國成立的洪澤湖治理脈絡。陳毅過湖碑與戰士戰馬雕像以生動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革命年代軍民一心治水護堤的歷史場景。劉少奇王光美下榻處保留的簡樸陳設,無聲訴說著老一輩革命家 “嚴于律己、心系群眾” 的優良作風,成為廉政教育的鮮活教材。
在與景區負責人的專題座談會上,實踐團提出開發 AI紅色導覽系統、AR文創的設想,致力于助力紅色景區從傳統觀光向沉浸式、智能化體驗的轉型升級。景區負責人表示,三河閘正積極推進 “智慧景區” 建設,未來將重點探索 “紅色文化 + 科技體驗” 模式。雙方就共建 “紅色水利文化數字體驗” 達成共識,并舉行了實踐基地簽約授牌儀式。
此次活動不僅深化了同學們對 “忠誠、干凈、擔當,科學、求實、創新” 新時代水利精神的理解,更以青年智慧為紅色水利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新思路。
夾谷山史藏底蘊,數智賦能煥新篇夾谷山,不僅是蘇魯交界的地理地標,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 —— 相傳春秋魯定公元十年,孔子曾在此相魯會齊侯,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印記。景區內的夾谷山戰備洞,作為魯南蘇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地下軍事戰備防空洞,更是當地廣大青少年接受紅色國防教育的重要基地,承載著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國防精神的重要使命。
“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走進夾谷山風景區,與景區負責人圍繞文旅創新發展展開深入座談,在深入考察景區后提出,可依托 AI 智能體構建面向文旅場景的認知智能系統,能深度挖掘景區歷史文化與紅色資源,動態生成符合夾谷山文化特質的數字內容產品,為這座兼具歷史底蘊與紅色基因的景區注入科技活力。景區負責人表示可以將 LBS 劇本應用于夾谷山戰備洞,為青少年打造兼具趣味性與教育性的紅色劇本體驗,讓紅色國防教育在互動參與中更深入人心。
此次實踐座談,為夾谷山風景區在數字化轉型、紅色文旅創新方面開辟了新路徑,有望推動景區實現歷史文化傳播與紅色教育功能的雙重升級。
此次實踐,團隊深入探索數字技術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徑,致力于讓紅色記憶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感染力。通過實地調研與沉浸式學習,成員們不僅深刻體悟了紅色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時代價值,也切實感受到數字技術在活化歷史、創新表達上的廣闊空間。
紅色文化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品,而是需要不斷注入時代活力的“活態基因”。調研團將持續聚焦數字賦能紅色文化傳承的實踐與研究,努力運用創新技術手段,開發更具吸引力和時代感的紅色文化產品與服務,讓紅色基因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引發共鳴、得到傳承。
展望未來,“數智賦能紅色水利精神”實踐團將堅守初心,在數字賦能紅色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持續探索、深耕細作,力求以更扎實的實踐、更務實的成果,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貢獻青年的智慧與力量。團隊將積極運用新技術,探索紅色文化數字化呈現與傳播的有效模式,助力其在新時代綻放獨特光彩。同時,也將關注數字技術在促進紅色文旅發展、服務地方文化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為鄉村振興與文化繁榮貢獻實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