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延安,群山疊翠,紅旗獵獵。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承紅色基因,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陜西服裝工程學院健康學院大一學子組成“三下鄉”實踐團,赴延安市寶塔區開展為期數日的實踐活動。從社區志愿服務到革命舊址研學,學子們在這片承載著厚重歷史與初心使命的土地上,用青春腳步丈量時代脈搏,以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
社區服務暖人心 健康關懷送上門
實踐活動首站,實踐團來到寶塔區柳林社區,為居民們帶來肩頸按摩服務與中藥飲片發放活動。清晨的社區廣場上,聞訊而來的居民早已排起長隊,電話呼喚家里人來享受。既有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有樓下看店的老板,也有步履匆匆的上班族。
“現在年輕人經常低頭看手機,中老年人也多有肩頸勞損,我們希望用所學為大家緩解不適。”其中的張瑞敏志愿者熱心介紹道。實踐團的同學們兩兩一組,運用學到的推拿按摩技巧,針對肩頸部位的穴位進行精準按壓,手法雖略顯青澀,卻飽含著真誠與耐心。78歲的奶奶按摩后連連稱贊:“這些娃娃手輕,按得舒服,感覺脖子都輕快多了!” 還有叔叔阿姨說“使勁點按,能夠釋放壓力,越疼越舒服。”
與此同時,中藥飲片發放區也熱鬧非凡。同學們為居民們獻上:酸梅湯,祛濕健脾茶等等,講解了金銀花、菊花、枸杞等常見中藥的功效與用法,并根據不同體質推薦適宜的養生茶飲。“夏季炎熱易上火,這款清熱解暑的飲片泡水喝,能幫大家防暑降溫。”一名同學手持飲片包裝袋,向居民們普及中醫藥知識。社區居民劉阿姨拿著領到的飲片笑著說:“不光能免費按摩,還能學到養生知識,這些娃娃真是把健康送到了我們心坎里。”
據統計,此次社區服務活動累計服務居民80余人次,發放中藥飲片100余份。我們的帶隊老師張老師表示,社區服務是“三下鄉”活動的重要環節,旨在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在服務群眾中體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內涵。
西北局紀念館尋足跡 感悟崢嶸歲月
離開社區,實踐團來到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這座莊嚴肅穆的建筑,靜靜矗立在寶塔山下,館內珍藏的數千件文物、照片與文獻,無聲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依次參觀了“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北局”“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北局”等展廳。1941年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后,在毛澤東同志的領導下,肩負起領導西北地區黨、政、軍、群工作的重任,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展柜中,泛黃的電報手稿、磨損的軍用地圖、簡陋的辦公用具,無不折射出革命先輩們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仰、砥礪前行的精神品質。
當看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標語與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的圖片時,學生們駐足良久。“以前在課本上讀過南泥灣精神,今天親眼看到那些鋤頭、紡車,才真正體會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先輩們用雙手創造的奇跡。”學生宋樂凡感慨道。在互動體驗區,同學們還嘗試了模擬紡線,指尖觸碰紡車的瞬間,仿佛穿越回那個軍民同心、共克時艱的年代。
參觀結束后,實踐團在紀念館前舉行了簡短的宣誓儀式。“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同學們舉起右拳,誓言鏗鏘有力,既是對革命先輩的緬懷,更是對青春使命的承諾。
寶塔山上望初心 紅旗漫卷憶崢嶸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賀敬之的詩句道出了無數人對寶塔山的向往。實踐團第三站來到這座象征著延安精神的標志性建筑,登塔遠眺,感悟初心使命。
當地的同學介紹說:寶塔山古稱“嘉嶺山”,山上的寶塔始建于唐代,明代重修,如今已成為延安的城市象征。70多年前,革命先輩們就是在這里俯瞰延安城,規劃著新中國的未來。石刻上“實事求是”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學生們紛紛在石刻前合影留念,將這四個字深深印在心中。
塔下的紅旗廣場上,一面巨大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實踐團成員們自發組織了一場“紅色故事分享會”,學生們輪流講述自己了解的延安時期革命故事。“張思德同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至今仍激勵著我們”“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的國際主義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讓紅色基因在交流中得以傳承。
棗園燈火照前路 領袖風范勵后人
實踐團第四站走進棗園革命舊址。這里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駐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此居住和工作過,見證了抗日戰爭勝利與解放戰爭初期黨中央的重大決策。
踏入棗園,綠樹成蔭,窯洞錯落有致。在毛澤東同志舊居前,一張泛黃的照片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照片中,毛澤東正坐在窯洞前的石桌旁,聚精會神地撰寫《論聯合政府》。“毛主席在棗園的窯洞里,寫下了20多篇重要著作,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講解員介紹道。學生們輕聲走進窯洞,土炕、木桌、油燈……簡樸的陳設讓大家深切感受到革命領袖“住窯洞、穿布衣、吃粗糧”的艱苦生活,也體會到他們“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
在棗園中央的小廣場上,矗立著“為人民服務”紀念臺。1944年,毛澤東同志在此發表《為人民服務》演講,悼念張思德同志。實踐團全體成員在此重溫了《為人民服務》全文,字字千鈞的話語回蕩在棗園上空。“‘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空話,作為健康學院的學生,我們的‘戰場’在病房、在社區,要像張思德同志那樣,把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學生周婷在分享感悟時說道。
楊家嶺上尋真理 七大精神永傳承
實踐團第五站來到楊家嶺革命舊址。這里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駐地,也是延安精神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中共七大均在此召開。
穿過古樸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央大禮堂。這座由延安軍民親手修建的建筑,外觀樸素莊重,內部卻意義非凡——1945年,中共七大在此召開,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空前團結與統一。同學們坐在禮堂的木質長椅上,仿佛能聽到當年代表們熱烈的掌聲與堅定的誓言。“七大的召開,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這種團結奮斗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是我們克服困難的法寶。”帶隊老師的話語讓同學們深受觸動。
隨后,同學們參觀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舊居。在毛澤東同志舊居,墻上懸掛的“實事求是”題詞格外醒目,窯洞內的書架上擺滿了線裝書籍,桌上還放著正在撰寫的文稿。“毛主席在楊家嶺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光輝著作,這些哲學思想不僅指導了中國革命,也教會我們如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學生李佳琪在日記中寫道。
舊址院內,幾棵參天古柏枝繁葉茂,據說是當年周恩來同志親手栽種。同學們在樹下駐足,感受著“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深意:正是革命先輩們的辛勤耕耘,才有了今日的和平盛世。
延安革命紀念館學黨史 初心使命記心間
實踐活動最后一站,實踐團來到延安革命紀念館。作為全面展示延安革命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這里系統梳理了從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至1948年黨中央東渡黃河的13年歷史,是學習延安精神的重要課堂。
館內,“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延安時期的大生產運動”“抗日戰爭中的延安”等展區脈絡清晰,通過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等方式,生動再現了延安時期的歷史場景。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展區,同學們詳細了解了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延安精神不是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精神密碼。”學生們在參觀過程中,不時在筆記本上記錄感悟。當看到“延安時期,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推出減租減息、發展生產等政策,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的介紹時,大家深刻理解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內涵。
參觀結束時,實踐團全體成員在紀念館前合影留念。同學們的志愿者服與身后的“延安革命紀念館”牌匾交相輝映,紅色格外顯眼,構成一幅青春與歷史對話的生動畫面。
青春向黨擔使命 砥礪前行再出發
數日的“三下鄉”實踐活動轉瞬即逝,但留學子們的影響卻深遠持久。從為社區居民送去健康關懷,到在革命舊址中感悟初心使命,同學們不僅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在紅色教育中筑牢了理想信念。
“這次延安之行,讓我明白健康服務不僅是技術,更是責任;讓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青年一代必須接過先輩的接力棒。”實踐團成員在總結會上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把延安精神融入學習生活,努力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用專業所長守護人民健康,以青春之力續寫時代華章。
寶塔山高,延河水長。陜西服裝工程學院的學子們帶著延安的紅色記憶與精神滋養,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們的青春故事,將在傳承紅色基因、服務社會發展的道路上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