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實“健康中國”戰略,2025年7月16日-17日,福建中醫藥大學“岐黃薪火映坊巷,藥膳養生潤榕城”實踐隊前往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白龍社區、竹林境社區以及三坊七巷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尋根紅色醫療:革命紀念館里的“紅醫精神”傳承 實踐隊走進“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通過參觀文物展陳與觀看場景復原展覽,隊員們了解了先輩革命斗爭的艱苦歲月與光輝足跡。紅軍醫院舊址的歷史遺存及《衛生運動歌》等原始宣傳資料直觀展示了衛生科普開拓工作的艱辛。這些珍貴史料更深化了隊員們對“救死扶傷、服務軍民”紅醫精神內核的理解,為當代醫學生筑牢信仰之基。
實踐隊在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合影
實踐隊參觀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
踐行惠民初心:社區義診里的健康守護傳遞 實踐隊帶著對軍民情誼的崇高敬意和對居民健康的貼心關懷,聯合固生堂中醫機構走進白龍社區與竹林境社區,提供“中醫診脈、血壓測量、藥膳咨詢”三位一體的免費健康服務,將專業醫療服務送至居民“家門口”。
實踐隊在白龍社區合影
實踐隊在竹林境社區合影
在活動中,隊員們協助醫師義診,為社區居民進行測量血壓等基本檢查。針對眼部不適的居民,實踐隊員熟練操作眼部霧化儀,讓居民體驗中藥眼部霧化,緩解眼部疲勞、干澀,促進眼周血液循環,獲得居民的一致好評。
實踐隊員為居民測量血壓
實踐隊員為居民做眼部霧化
居民體驗完義診后,實踐隊隨即開展了“藥食同源與四季茶飲養生”宣講活動,隊員們結合福州的氣候特點與居民體質特征,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四季養生的要點,并介紹了對應的茶飲和藥膳搭配方案。
實踐隊員進行養生茶飲科普宣講
為了讓養生建議更貼合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隊員們前期做了充分調研,設計出詳細的體質調查問卷,并在活動現場協助指導社區居民拍攝舌象圖片,結合AI舌像圖片分析幫助居民判斷自身體質。社區居民踴躍參與互動,積極填寫健康問卷,隊員們“一對一”為其答疑解惑,并貼心地送上宣傳資料。
實踐隊員協助居民填寫問卷
活動現場設置“養生茶飲DIY”“香囊DIY”活動專區,隊員們精心準備、詳細講解,社區居民們興致勃勃地動手參與制作,根據自身需求和體質特點,抓取藥材、稱量、搭配,制成養生茶飲包和驅蚊香囊。活動現場藥香四溢,其樂融融,傳遞著中醫藥養生保健的智慧,既是走進社區送溫暖的溫馨紐帶,也是當代青年責任感的傳遞和體現。
實踐隊員引導居民DIY香囊
白龍社區義診活動結束后,社區工作人員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社區并介紹了白龍社區的雙擁文化。1990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雨夜帳篷辦公,解決部隊問題,這種心系部隊,為民解難的行動,為福州雙擁文化工作奠定了基礎,也讓雙擁文化在白龍社區扎下了根。白龍社區的紅色文化給隊員們上了內容豐富的一課,也在隊員們“紅醫精神”理解的探尋之旅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實踐隊參觀白龍社區雙擁文化宣傳板
活化古韻新聲:三坊七巷里的中醫智慧傳播 實踐隊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開辟“移動中醫課堂”。團隊成員向游客系統講解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中醫基礎理論,闡釋藥食同源食材的養生價值。創新引入“智能舌象檢測小程序”,通過體質辨識問卷與AI技術結合,為游客進行平和型、陽虛型等體質分類。活動現場收集了大量體質數據,以科技賦能傳統醫學,讓深奧的中醫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實踐隊在三坊七巷進行問卷調查
從革命紀念館的紅色史料中淬煉初心,到白龍社區與竹林境社區的街巷間傳遞健康溫度,再到三坊七巷的古厝飛檐下播撒中醫智慧——“岐黃薪火映坊巷,藥膳養生潤榕城”實踐隊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的根本指引,持續深化紅色醫療精神學習、基層健康服務供給與中醫藥文化創新傳播三位一體的實踐路徑,讓中醫“治未病”“藥食同源”的智慧借科技之力惠澤民生,以青春之我踐行健康中國的使命,為守護人民生命健康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作者:郭煒真、林芳芳、賴燕珍、郭偉佳、林李諾、朱妤媗、徐心蕊、鄭哲煬、危效、林震澤、萬韓群、鐘毅斌
指導老師:李佩瑤、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