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炙烤著廣袤的新疆棉田。石河子大學“棉田逐夢,鄉(xiāng)興賦能”鄉(xiāng)村振興促進團的青年學子們,跟隨縣農業(yè)農村局黨委委員馬忠強,深入一片曾飽受鹽堿之苦的土地。眼前,青翠飽滿的棉鈴掛滿棉株,長勢喜人,與周邊荒蕪的地塊形成鮮明對比。這片890畝棉田的重生,正是“暗管排鹽系統”科技賦能鹽堿地改良的生動答卷。
幾年前,這里還是白花花的鹽堿灘,棉花苗稀稀拉拉,甚至根本出不來。站在田埂上,馬忠強委員指著腳下縱橫交錯的地下“脈絡”向師生們介紹。他深耕基層三十年,對鹽堿地的“脾性”了如指掌,深知破解這一瓶頸對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關鍵意義。眼前這片示范田,凝聚著他推動科技落地的決心與汗水。
暗管排鹽不是孤軍奮戰(zhàn),它通過科學設計與現有的灌溉體系形成了“灌排協同”的良性循環(huán)。馬忠強委員強調,灌溉系統提供精準、節(jié)水的水肥供給,暗管則負責高效排出鹽分。數據顯示,僅依靠暗管排鹽技術使土壤排鹽速率高達43%,有效遏制了土壤次生鹽漬化。配合科學的農藝管理,項目區(qū)農作物出苗率較改良前顯著提高了20%至30%。馬忠強委員蹲下身,輕輕撫過健壯的棉苗,你們看這苗:齊整、壯實!這就是科技的力量,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把荒地變成了良田。
這片890畝的改良示范區(qū),成功打造了“暗管排鹽系統”的鹽堿地治理新模式。馬忠強委員對師生們說:“這套技術體系,連同配套的農藝措施,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鹽堿地是沉睡的資源,科技就是喚醒它的鑰匙。我們摸索出的這條路子,就是要讓更多‘不毛之地’煥發(fā)生機,讓農民在曾經的低產田上也能獲得豐收的希望。”他鼓勵石大學子將所學知識融入田間實踐,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智慧。
烈日下,縱橫的田壟間,暗藏的管網無聲流淌,滋養(yǎng)著破土而出的新綠。從馬忠強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到石大學子求知若渴的目光,科技興農的接力棒正在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傳遞。暗管排走的不僅是鹽堿,更是發(fā)展的阻礙;灌溉滋潤的不僅是棉苗,更是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和農民共同富裕的無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