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建黨節當天,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暖夕"志愿服務小分隊的社工專業學子們,帶著青春的熱情與專業的關懷,走進安豐社區,開啟了一場特別的暑期社會實踐。
這次,他們不再僅僅是“服務者”,更是“聆聽者”與“同行者”。發揮社會工作專業所長,同學們精心策劃了"結對陪伴老黨員"活動,以"共拼時光"為媒。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拼圖,在年輕學子和老黨員們手中傳遞、拼接。指尖輕觸間,不僅是圖塊的契合,更是兩代人心靈的靠近。同學們專注傾聽老黨員講述崢嶸歲月里的紅色故事,也在輕松的互動中,分享著新時代青年的見聞與夢想。
朝夕相伴行,社區漾溫馨
清晨的微光輕撫安豐社區,社工專業的學子們懷揣著慰問品與活動物資,分組叩響了老黨員的家門。入戶探訪,關懷先行——“爺爺,最近血壓監測怎么樣?”“奶奶,天熱了,您的水杯要常滿著呀!”——一句句真情實意的叮嚀,暖了心窩,綻開了笑顏。
老黨員們慈愛的目光,也始終追隨著這些年輕的身影。“學業緊張嗎?”“對未來有什么規劃?”他們緊握同學們的手,關切之情溢于言表,宛如對待自家孫輩。這不僅是一次慰問,更是一場跨越歲月的真誠對話:一邊是青春熱忱的探詢,一邊是飽含期許的叮嚀。兩代人的心語流淌,讓整個社區浸潤在溫暖而充滿敬意的氛圍之中。
85歲的退休教師徐爺爺還給同學們展示了他的國畫作品。從工筆細描到粗筆勾勒,從“物我兩忘”到“天人合一”。徐爺爺侃侃而談,從花鳥蟲魚”技進乎道”的實踐到形神兼備“心手相應”的超越。從徐爺爺的話語中,同學們感受到,中國畫的筆法與精神境界互為表里,筆墨不僅是技法載體,更是心性修為的外化。在此刻,國畫像是無形的橋梁,連接了在場的所有人。
拼圖溫黨史,笑語頌長春
活動現場,一場精心設計的“紅色記憶”拼圖活動正溫暖上演。社工學子們提前備好以黨史畫卷和革命地標為主題的特色拼圖,與老黨員們結對協作,俯身案前。
“看!這是天安門廣場!”“這里呀,停泊著我們黨的搖籃——嘉興南湖的紅船!”老黨員們指尖輕點圖塊,如數家珍般講述起烽火歲月中的故事與榮光。同學們則化身細心的“尋圖者”和專注的“聆聽者”,一邊耐心協助老黨員辨識碎片、精準歸位,一邊適時分享自己在黨課學習中感悟到的時代新聲。方寸之間,歷史與青春交匯。 伴隨著此起彼伏的歡笑聲,一幅幅承載著厚重歷史的紅色圖景在老少協作中逐漸清晰、完整浮現。這不僅是圖案的拼接,更是紅色根脈在指尖觸碰間的生動接續。“與老黨員共同‘復原’這段光輝歷程,意義遠超游戲本身,”“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隊長張欣怡同學感慨道,”每一塊碎片都像一段歷史密碼,在協作解鎖中,我們觸摸到了教科書之外的滾燙初心。”活動尾聲,大家將凝聚著兩代人敬意與協作的拼圖作品鄭重環繞,合影定格這難忘瞬間,共同以青春之名,向黨的華誕獻上最深情的祝福。
對社工專業的學子而言,本次活動既是一堂行走在社區里的專業實踐課,更是一次浸潤于紅色記憶中的深刻黨性洗禮。當專業知識融入為老服務的細節,當青春熱忱遇見歲月沉淀的信仰,兩代人指尖拼合的不僅是圖案,更是服務社會的初心與代代相傳的使命。帶隊教師井爽在活動后深有感觸:”看到同學們將《老年社會工作》、《小組活動策劃》等課程知識,轉化為老黨員臉上的笑容和手中的溫度,這正是‘助人自助’理念的生動詮釋。他們在服務中深化了對基層治理的認知,更真切體悟到社會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安豐社區的社工隊伍們也紛紛為學子們的表現點贊:“這些社工專業的年輕人,帶來的不只是歡聲笑語,更有一份基于專業的尊重與理解。他們細致入微的陪伴,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青年用專業能力服務社會的擔當模樣。”活動落幕,初心彌堅。同學們紛紛表示:將以老黨員們講述的紅色故事為精神坐標,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發揮社工專業力量,深入社區、服務群眾,在公益實踐中書寫青春擔當,讓社會正能量在專業與熱愛的傳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