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東南闕里·古城新相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18日走進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在專業講師的引領下,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探尋之旅。

活動當天,同學們懷著對傳統文化的崇敬與好奇踏入家廟。在講師的帶領下,他們首先來到家廟的標志性建筑前。講師從家廟的歷史沿革入手,講述了孔氏南宗家廟在歷史長河中的興衰與傳承,以及它在儒家文化傳播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同學們圍在講師身旁,仔細聆聽,眼神中滿是對知識的渴望,并不時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與講師交流探討。

接著,講師按照研學路線帶領大家依次參觀家廟內的各個區域。
首站來到大成殿。推開厚重的木門,殿內的景象豁然展開:正中央的孔子塑像高約三米,頭戴十二旒冕冠,身著玄色章服,雙手交疊于胸前,面容飽滿溫潤,既有學者的沉靜,又不失長者的親和。塑像兩側的墻壁上,是長達十余米的工筆壁畫,從“杏壇講學”的熱鬧場景,到“韋編三絕”的專注畫面,一筆一劃都細膩地還原了孔子的生平典故,連弟子們的衣著神態都各有特點。

隨后,大家移步至陳列著古代禮器、樂器的區域。玻璃展柜內,一組青銅禮器格外醒目。據考證是明清時期祭祀孔子時所用的器物,莊重的造型透著對禮儀的敬畏。不遠處的展架上,懸掛著一套仿制的編鐘,大小不一的鐘體按照音律排列,旁邊還擺放著一架古琴,琴身刻有“和樂”二字。這些器物雖已不再用于實際演奏,但仍能讓人聯想到古人“鐘鼓齊鳴、禮樂相和”的盛大場景,直觀感受到儒家“以禮治國、以樂化人”的理念。

目光一轉,泗浙同源會客廳映入眼簾。這間廳堂采用典型的江南建筑風格,木雕門窗上鑲嵌著“泗”“浙”二字的篆體紋樣。講師介紹,這里的“泗”特指山東曲阜的泗水,是孔子出生地的象征;“浙”則代表衢州所在的浙江地區。這間會客廳,正是明清時期孔氏后裔接待來自曲阜宗親的地方,堂內懸掛的“同源”匾額,便是兩地孔氏血脈相連、文化同根的見證,也讓儒家文化在南北交融中更具生命力。

之后,眾人走進孔氏長廊。長廊全長五十余米,青石板地面被歲月磨得光滑,兩側的墻壁上掛滿了歷代孔氏先賢的畫像。從手持竹簡、神情專注的孔伋(子思),到伏案著述、眉峰微蹙的孔安國(漢代經學家),再到身著官服、目光堅毅的孔尚任(《桃花扇》作者),每幅畫像旁都附有簡要的生平介紹,標注著他們在儒學發展中的貢獻。

最后,我們來到了后花園。園內種植著松柏、翠竹、玉蘭等草木,四季常青,與青灰色的亭臺相映成趣。園子中央有一方半月形的池塘,池水清澈見底,數十條金魚在水中游弋,紅、白、黑三色的魚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與岸邊的垂柳、水中的倒影構成一幅靈動的畫面。這池魚看似尋常,卻暗含深意:孔子曾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而魚在水中自在生長,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寫照,恰如其“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必刻意征服自然,而是要順應自然規律,在與天地萬物的相處中實現平衡與安寧。


社會實踐團隊的小張和小馬都表示,此次參觀讓他們對儒家文化有了新認識和深刻觸動。小張說,過去課本上“仁義禮智信”等概念很抽象,而這次在大成殿聽講師結合史實講“仁政”,在禮器區看到象征秩序的實物,才明白“禮”是社會紐帶、“智”含洞察擔當,真切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厚重及當代意義,決心從日常做起傳承,讓“和而不同”等理念煥發新活力。

據家廟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進衢州孔氏南宗家廟,通過這樣的實地參觀和學習,他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儒家文化的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家廟也將繼續發揮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為更多的大學生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