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中醫藥大學實踐隊探尋永定中醫藥脈絡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中醫藥文化如滋養千年的草木,在時代流轉中沉淀傳承智慧。8月13日,福建中醫藥大學 永”鑄藥魂,杏林流芳——赴龍巖永定青衿藥路振興隊奔赴永定區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以青春為舟,駛入非遺藥茶工坊、中醫村等文化秘境,借實地調研、文化體驗、社區推廣之楫,探尋傳統中醫藥賦能鄉村振興的全新航線,解碼傳承與發展交織的時代命題。
一、虎標金油循跡來,實地細探歲月長
8月13日,實踐隊首站抵達中川村,為探尋中醫藥傳承脈絡,叩響村史館的門。子承父業的胡文虎,帶領永安堂,在彼時西藥盛行之時,經過反復鉆研中醫藥,將家傳的“玉樹神散”改良,研制出了虎標萬金油 。這款藥膏集多種功效于一身,既能外抹治蚊蟲叮咬、皮膚瘙癢,又能內服緩解感冒頭痛、暈車暈船,且價格親民、攜帶方便 。一經推出,迅速在東南亞市場走紅,乃至暢銷全球七十多個國家,胡文虎也因此聲名鵲起,成為當之無愧的“萬金油大王” 。
團隊成員還到胡氏家廟、中川古街等地,探尋與永安堂、虎標品牌相關的印記,仿佛能聽見當年南來北往的腳步聲與吆喝聲,讓人在踏訪中觸摸到中川村與海外僑胞血脈相連的溫
度。
圖一實踐隊隊員上山參觀虎豹塔
在與講解員的交流里,“萬金油大王”胡文虎的故事漸次展開——他以中醫藥為根基,打造“虎標”系列良藥,打破地域限制,將傳統醫藥推廣至更廣闊舞臺。從胡文虎的濟世理念,到其對中醫藥傳播的開創性貢獻,這段歷史如同一把密鑰,為實踐隊理解中醫藥傳承邏輯,筑牢“守正”根基;也讓隊員們清晰認知,中醫藥發展既要堅守本源,更需創新表達,成為后續實踐的思想錨點。
二、走訪深嘗識玄機,萬應茶湯潤心脾
帶著對傳承的思考,團隊成員們到達福建白云山采善堂制藥有限公司,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了采善堂,了解了萬應茶深厚久遠的歷史。
圖二實踐隊隊員學習了解萬應茶歷史
在非遺工坊內,制藥傳承人為成員們演示著傳承已久的制茶餅技藝,成員們興致勃勃地上手體驗,隊員們戴手套將藥粉精準填入模具,均勻按壓出規整茶餅。指尖與模具觸碰的剎那,“形正則氣順”的中醫智慧,穿透百年時光,化作可觸摸的匠心溫度。傳承數百年的技藝,借由青春手掌傳遞,實現從“文化認知”到“技藝感知”的跨越,恰似為歷史與當下,搭建起一座觸摸得到的橋梁。
圖三實踐隊隊員上手體驗傳統工藝
午后,工作人員為我們泡好的萬應茶。由30多味中藥材和茶葉制成的萬應茶,茶湯呈琥珀色,午后,工作人員為我們泡好的萬應茶。由30多味中藥材和茶葉制成的萬應茶,茶湯呈琥珀色,入口先覺微苦,細品卻有回甘,藥香與茶香在舌尖交織。成員們還采訪了非遺傳承人:沈洪海先生。在沈洪海先生耐心的講解下,成員們了解了萬應茶從明清年間傳承至今的故事:名醫盧曾雄遍尋30余味藥材,配伍制餅,以藥效驅散瘟疫陰霾;經代代守護,終獲評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圖四采訪非遺傳承人
懷揣對技藝的體悟,實踐隊身著“永鑄藥魂 杏林流芳”馬甲,走進永定社區—南門街。隊員們帶著萬應茶宣傳手冊與實物樣品,以家常話語為媒介,向居民拆解非遺密碼:從清嘉慶年間的創制淵源,到30余味藥材配伍的中醫智慧,再到日常飲用的健康效用,一一講透。居民們自發圍攏,從好奇打量,到追問制作工藝、翻閱手冊探究歷史,再到主動向鄰里分享,“講解—互動—傳播”的生動鏈條自然生成,“非遺回民間”的閉環加速成型。這場推廣,讓藥茶文化掙脫工坊圍墻,融入買菜嘮嗑的市井日常;讓中醫藥知識走出古籍字符,成為百姓能討論、愿接納的生活內容,真正搭建起文化落地的溝通橋梁,讓傳承不再懸浮,而是扎根生活。
圖五隊員們在社區推廣萬應茶
三、中醫村里悟醫理,細品真知自可期
帶著文化落地的思考,實踐隊深入明德中醫村山林,追隨負責人開啟“本草溯源”之旅。徒步采摘苧麻葉時,隊員們觀察葉片脈絡、觸摸山野肌理,親身感受“山野為倉、餐桌為用”的自然聯結;返回實踐場地,切碎鮮葉、拌合面粉烙餅,在“采摘—制作—品嘗”的完整鏈路里,藥食同源的魅力,化作舌尖可感的滋味。一口苧麻餅入口,中醫藥“治未病”的生活實踐,不再是抽象理念,而是煙火烹飪中的真切呈現。傳統醫藥融入日常的傳承智慧,不再是書面文字,而是可觸摸、能品嘗的生活片段。中醫村里悟醫理,細品真知自可
期。
圖六隊員們上山采苧麻葉
圖七制作藥膳美食
四、結語
這次永定之行,是中醫藥傳承與青春實踐的雙向奔赴。采善堂解碼非遺基因,社區推廣打通落地通道,中醫村詮釋生活哲學。實踐隊以調研為筆、體驗為墨、推廣為紙,書寫中醫藥傳承的青春答卷。這不僅是回溯歷史,更是以青春力量為傳統智慧注入現代活力,讓中醫藥文化如青山草木,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持續生長,成為賦能發展的創新樣本,書寫傳統與現代共生共榮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