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8月4日至8日,蘭州理工大學“青馬筑夢”宣講團15名成員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原子城,開展“追尋紅色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主題實踐活動。宣講團采用“理論研習、場景教學與科研實訓”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為針對青年群體開展理論宣講積累鮮活素材,讓“兩彈一星”精神于新時代青年話語體系中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
溯源兩彈一星史,汲取精神養分
宣講團首站赴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進行學習實踐。該館作為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坐落于海晏縣金銀灘草原,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核心歷史見證和重要展示平臺。在專業講解人員的引領下,實踐團系統參觀了"歷史抉擇""艱苦創業""勇攀高峰""東方巨響""共和國不會忘記"五大主題展廳。
圖為“青馬筑夢”實踐團隊在青海原子城紀念館合照
通過珍貴實物展品、歷史影像資料以及“將軍樓”“上星站”等場景復原展示,全體同志深刻感悟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極其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發揚“兩彈一星”精神,隱姓埋名、扎根高原,用算盤進行數據演算,用鐵鍬平整試驗場地,最終成功研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輝煌歷程,充分展現了我國科技戰線自強不息、自主創新的偉大精神。
圖為宣講團成員和老師一同聆聽講解
展柜中陳列的郭永懷院士給女兒的親筆信,字跡質樸卻飽含深情,既是一位父親對子女的殷切囑托,更是一位科學工作者對黨和國家事業的赤誠忠心。這些珍貴的文字資料如同璀璨星辰,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閃耀著永恒的光芒。宣講團成員們懷著崇敬之情圍展柜而立,深切感悟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仿佛看到郭永懷院士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懷著對家人的思念與愧疚,以樸實無華的筆跡書寫下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
圖為郭永懷院士給女兒的手寫信
解碼精神密碼,錨定青年坐標
隨后,宣講團前往原221廠一分廠舊址。這座建于20世紀60年代的廠房,曾是核武器研制過程中核心部件加工與裝配的關鍵場所。
圖為“青馬筑夢”團隊合照
圖為一分廠內部未改動廠區的真實面貌
斑駁的墻體、銹跡斑斑的設備基座、保留完好的通風管道,無聲訴說著當年的緊張與忙碌。“這里曾是高度保密的‘核心區’,連家屬都不知道親人具體在做什么。”隨隊的指導老師指著廠房內的一處操作臺介紹,“當年科研人員在這里完成‘兩彈’關鍵部件的精密加工,誤差必須控制在微米級,許多工人師傅靠手工打磨創造了‘中國精度’。”站在舊址前,宣講團成員實地感受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奮斗場景,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過學習《保密就是保生命》專題課,宣講團成員們進一步認識到了在“兩彈一星”事業中保密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每一個參與科研的人員都把保密當成自己的生命線,他們嚴守秘密,即使面對親人也絕口不提工作內容。這不僅是對國家使命的忠誠,更是對“兩彈一星”事業的堅定守護。成員們深刻意識到,保密工作貫穿于整個科研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它是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安全的重要屏障。
圖為實踐隊員觀看專題課堂
厚植家國情懷,勇擔實踐使命
隨后,宣講團前往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跟隨著講解老師的步伐,宣講團成員輾轉于多個展廳中,對海北州的歷史遺存與民族文化——從史前文明的石器陶器和神秘鮮活的藏戲,到展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民俗器物,再到承載“兩彈一星”精神的紅色文物,一件件展品串聯起這片土地的發展脈絡,也讓“兩彈一星”精神與地方文化的交融更顯厚重,深刻感受到海北深厚的人文底蘊。隨后,話題轉向青海湖的自然生態保護,通過影像資料、生態標本以及老師講解,我們系統地了解了青海湖作為中國最大內陸湖的生態地位,以及近年來在水位回升、鳥類棲息、湟魚回流、濕地保護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認識到守護高原生態與傳承人文精神同樣重要,二者共同構成了青海大地的獨特魅力
圖為實踐隊聽講解員講解青海歷史
為進一步了解青海生態環境保護情況,宣講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考察青海時的足跡,前往海北州卓爾山。站在海拔3100米的觀景臺,遠眺祁連山脈的壯麗風光,近觀草原與雪山相映的生態畫卷。宣講團深刻領會到習近平總書記 “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 的深刻內涵 —— 青海獨特生態系統是當地生態屏障,更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支撐,祁連山脈的水源涵養作用和草原的生態功能都不可替代。宣講團表示,此次實踐是一堂鮮活的實踐教育課,不僅要繼續傳播“兩彈一星”精神,更要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宣講,呼吁青年學子關注并投身生態保護,以實際行動踐行 “國之大者” 的使命擔當。
圖為宣講團成員在祁連山合照
此次實踐活動,是蘭州理工大學 “青馬筑夢” 宣講團用青春腳步丈量初心的生動篇章。成員們在追尋紅色足跡中汲取奮進力量,在對話紅色記憶里實現精神共鳴,在領袖足跡感悟 “國之大者”。宣講團將以此次實踐為契機,把 “兩彈一星”精神帶回校園、帶向社會,將所見所感轉化為更具感染力的宣講內容,用青年視角解讀精神內核,激勵更多青年勇擔時代使命,讓 “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代青年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