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激活產業活力,而金融則是產業發展的“血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農業現代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創業就業。2025年7月2日至10日,河海大學商學院“金融活水潤鄉土”實踐團深入江蘇省蘇州昆山市、連云港贛榆區、揚州高郵市、鎮江句容市四地,探究農村金融在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物流中的調配作用,實地了解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實際成效與存在問題。
資金是農村發展的基石。在昆山市金華村,實踐團采訪了鄉村主理人,實地參觀當地文旅項目,詳細了解該村利用“浦騰壹號”母基金打造鄉村文旅新模式的過程——這一模式讓昔日“孤島村”蛻變為如今的網紅打卡地。實踐團在金華村百姓會堂與村莊老人交流時,老人們結合親身經歷講述村莊變遷,特別提到村里近年探索實施的“六金富民”模式對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以前年輕人都往外跑,現在靠著好政策,家門口就能掙錢,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一位老人的話語道出了村民的真切感受。在村委會干部帶領下,實踐團參觀了金華村田園金谷會客廳,直觀感受村莊從傳統農業村向文旅特色村的發展脈絡。


圖為實踐團采訪鄉村主理人了解文旅項目運營情況。劉名揚供圖
人才是鄉村轉型的核心引擎。在贛榆區海前村,電商黨支部書記帶領實踐團參觀電商展示館,介紹該村如何通過電商平臺吸引并培育本土人才。實踐團隨后采訪了電商領頭雁王虎,王虎分享創業心得:“剛開始缺技術、沒渠道,是村里組織培訓、搭建平臺,才讓我們這些漁民摸到了電商的門道。”通過與電商黨支部書記座談,實踐團還了解到海前村電商直播從業人數、人才培訓方案等細節,梳理出人才在漁村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在高郵市龍虬鎮,實踐團專訪了揚州市鑫潼源水產有限公司負責人陸星新,他返鄉從事高郵大蝦養殖,創辦家庭農場和交易市場,帶動周邊20余戶村民就業,用產業發展實績吸引更多人回歸鄉村。


圖為團隊成員在標苗區觀察蝦苗生長狀況。吳曉牧供圖
物流是連接鄉村產業與市場的紐帶。在句容市丁莊村,實踐團走訪葡萄種植基地,了解到“惠農貸”如何精準支持當地葡萄產業擴大規模,形成華東地區最大優質葡萄產區。在與句容丁莊葡萄合作聯社座談時,村委書記介紹,隨著葡萄產業壯大,保鮮期短成為外銷瓶頸,村黨委牽頭建設冷庫及分揀中心后,冷鏈物流延長了保鮮期,助力葡萄遠銷東南亞,年出口量連續三年增長15%以上,帶動城市資金持續反哺農村。


圖為團隊在丁莊葡萄合作聯社召開座談會探討產業發展。劉名揚供圖
信用是農村金融服務產業的根基。在句容市西馮村,實踐團向句容農業農村局及村委會工作人員詳細詢問“整村授信”模式在草坪產業的推行細節,包括信用評估標準、農戶信用檔案建立流程等。與信用等級較高的種植戶交流時,他們提到:“憑信用就能貸款,不用抵押擔保,還能享受低利率,這讓我們敢擴大種植規模了。”實踐團還參觀了西馮村黨群服務中心,了解村莊發展歷史與未來規劃,并走進連片草坪種植基地,實地感受信用體系建設如何倒逼生產規范、推動產業升級。


圖為調研團在句容丁莊葡萄聯社合影。吳曉牧 供圖
“金融活水潤鄉土,普惠城鄉促振興。”通過在江蘇四市的實地調研,河海大學商學院實踐團深刻認識到,農村金融在資金流、人才流、物流、信息流“四流”聯動中發揮著關鍵調配與支撐作用。實踐團不僅直觀感受到農村金融對產業壯大、村民增收、鄉村蝶變的實際推動效果,更總結出金融與特色產業深度耦合、“四流”聯動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的核心經驗。下一步,實踐團將基于調研成果撰寫報告,向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及社會各界提出針對性建議,探索可復制的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江蘇模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與實踐力量。(通訊員夏歆迪 沈蘭惠 李美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