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物流2402劉琪文
一審(實踐團隊負責人):學院團委書記徐璐
二審(學院通訊站負責人):學院黨委副書記仲巧林
2025年8月,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南京財經大學營銷與物流管理學院“青頌和平”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上海淞滬會戰紀念館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通過實地調研、史料研讀、場館訪談等形式,深入探尋80年前淞滬會戰的歷史細節,感悟中華民族在危難之際的抗爭精神。
8月12日,“青頌和平”團隊赴上海淞滬會戰紀念館開展實踐重溫抗戰歷史傳承愛國精神。在紀念館內,隊員們沿著“血火熔城”“舉國之戰”“歷史回響”等展區緩緩前行。泛黃的戰報、銹跡斑斑的步槍、凝固著彈痕的墻體殘骸,以及動態復原的戰場場景,將1937年那場持續三個月的悲壯會戰生動鋪展在眼前。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戰時坦克和大炮。劉琪文供圖
在調研前,團隊重點研讀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相關史料,來到館內通過對比日軍作戰地圖與中國軍隊布防圖,大家直觀感受到謝晉元團長率領“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時的戰略抉擇與必死決心。
為更深入理解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團隊采訪了館內工作人員,他結合館內“戰時民眾支援前線”展區的實物——包括市民捐贈的棉被、工人趕制的軍服、學生手繪的宣傳畫,為團隊成員詳細講述了戰時上海民眾與軍隊同仇敵愾的故事。他還特別提到“當時上海的工廠晝夜趕制武器,學生們組成戰地服務團運送傷員,甚至不少外籍人士也加入了支援行列。這場戰爭不僅是軍隊的戰斗,更是全民族的抗爭。正是這種抵抗精神,成為后來南京市民暗中救助同胞、堅守人性底線的精神底氣。”這也為團隊后續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調研埋下伏筆。

圖為團隊成員在紀念碑前拍照留念。劉琪文供圖
結束上海調研后,“青頌和平”團隊馬不停蹄前往南京,結合淞滬會戰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場景,探尋中華民族從“血火苦難”到“和平崛起”的精神脈絡。
8月13日,團隊成員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入口處的“12秒”水滴聲在寂靜的場館中回蕩——每12秒,就有一位遇難者的名字在電子屏上閃現,這象征著1937年那段黑暗歲月里生命的飛速流逝,讓團隊成員們瞬間感受到了歷史的沉重。大家在“萬人坑”遺址前久久駐足,泥土中殘留的骸骨、孩童的鞋子碎片,無一不在無聲訴說著當年的暴行,讓成員們的心情格外沉重。

圖為團隊成員為遇難同胞獻花。王若希供圖
在參觀梳理過程中,團隊發現了淞滬會戰與南京保衛戰之間緊密的關聯:淞滬會戰后期,部分撤退的中國軍隊參與了南京守城作戰,他們雖因兵力、裝備上的巨大差距最終失利,但仍在紫金山、雨花臺等地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斗。
同時,紀念館“國際安全區”展區的一組檔案引起了團隊的注意:拉貝日記中記錄的救助細節、魏特琳日記里對難民的牽掛、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師生掩護平民的事跡……這些義舉與淞滬會戰中上海民眾支援前線的場景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讓成員們深刻感受到了在戰爭陰霾下人性的光輝。

圖為紀念館標志性建筑之一。王若希供圖
參觀調研尾聲,團隊成員們紛紛在館內的觀眾留言頁留下了自己的感悟,也認真觀看了其他參觀者們的深刻留言。“原來爺爺總說‘不能忘’,是因為這些歷史里藏著民族的骨頭。”一位中學生的留言讓團隊成員深受觸動,也讓大家更加明確了此次實踐活動的意義。
從歷史調研到參觀實踐的延伸,將成為“青頌和平”項目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紐帶,讓抗戰精神跨越時空,在團隊成員心中種下永不褪色的紅色種子。未來,將有更多青年學子了解抗戰歷史中的堅韌與擔當,在回望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將愛國情懷轉化為投身國家建設的實際行動,讓抗戰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