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邵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農機夢鄉行”2025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來到了新邵縣巨口鋪鎮石柱村和李陽村。為了深入了解鄉村農業發展中農機使用現狀、助力農業機械化建設,實踐團在此開展了深度調研,以“大戶規模發展”的視角,揭開鄉村農機化進程中的機遇與挑戰。
在石柱村,雙季稻種植大戶朱大哥熱情地領著實踐團成員穿梭在自家的稻田里。400多畝稻田沿著丘陵地勢錯落分布,剛插下的秧苗舒展著嫩綠的葉片,在微風中搖曳,朱大哥望著這片充滿生機的田地,眼里滿是對豐收的憧憬。談及農業發展的未來,他望著田間的秧苗,向實踐團成員袒露心聲:“如今科技進步這么快,真盼著更多好技術能早日用到咱莊稼地里,既能省不少人力功夫,收成說不定還能再往上提一提。”這樸素的期盼,正是基層農戶對智慧農業最真切的向往。
今年,朱大哥進一步擴大了種植規模,但在銷售環節,目前仍依賴傳統方式。“等以后產量更穩定了,也想試試網上銷售,讓更多人知道咱這的好稻米。”他坦言,對于電商等新興銷售模式,自己既滿懷期待,也在慢慢摸索門道,這也為農業機械化與市場化結合提出了新的課題。
聊起農機使用的細節,朱大哥打開了話匣子。他表示,國產農機在日常耕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配件質量上還有提升空間;而進口農機雖然價格略高,但其零部件的耐用性卻讓他十分認可。“要是咱自己的農機配件能更經用,那可就太方便了。”話語中,滿是對國產農機提質升級的殷切期盼。
此外,實踐團隊還重點收集了農戶關于農機使用培訓的反饋。朱大哥表示,部分農機供銷商提供的培訓服務,在與實際操作場景的結合上尚有不足,一些培訓內容對田間實踐的指導性未能充分體現,這導致農戶在日常作業中,對于如何有效規避農機的可控性損耗、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等方面,未能形成系統且實用的操作認知。要是能多些貼合實際的培訓,能把農機用得更順手,農機也能更耐用。
實踐團隊在李陽村拜訪的厲大哥,則展現了新時代種糧大戶的另一種風貌。初見厲大哥,便能感受到他身上那股年輕人特有的闖勁與踏實。從跟著父親學習種糧的基礎技巧,到近幾年逐漸接手并將種植規模擴大到1000多畝,他用腳步丈量過了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澆灌出了沉甸甸的希望。
1000多畝地,在很多人看來是難以想象的“大塊頭”,但厲大哥卻打理得井井有條。他會根據不同地塊的土壤狀況、水源條件,精準規劃種植單季稻或雙季稻,力求讓每一寸土地都發揮出最大價值。更讓人驚嘆的是,他的種植產業鏈早已突破“只種不管”的局限——從水稻收割后的初加工,到保障糧食干燥儲存的烘干機,再到能容納大量收成的倉儲空間,一整套設備齊全完備,形成了從田間采收、初加工到干燥儲存的完整閉環,讓糧食從地頭到倉儲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穩定保障。
在與厲大哥的交流中,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種糧人的智慧與魄力。他不僅傳承了父輩的農耕經驗,更融入了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手段,讓傳統農業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朱大哥和厲大哥的實踐,共同勾勒出當地農業現代化的未來圖景。從傳統耕作到智能農機,從單一生產到全產業鏈布局,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既有老一代農人對技術升級的樸素渴望,也有新一代農人的創新探索。農機配件耐用性、實操培訓精準性、產銷對接一體化,這些挑戰背后,恰恰孕育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當農產品電商化流通體系與土地深度融合,當政策支持、市場機制與農民需求精準對接,農業必將迎來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發展。這場始于田間的變革,終將讓每一粒稻谷都承載科技的力量,讓每一滴汗水都澆灌出更豐碩的果實。鄉村振興,不僅是土地的振興,更是人的振興——在這條路上,每一位農人都是主角,每一份耕耘都值得期待。
供稿:邵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農機夢鄉行”宣傳組
日期: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