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藝韻賦梅 設計助農”實踐團圓滿完成了主題為“藝韻繪鄉土,墻畫煥生機”的“三下鄉”墻繪創作活動。實踐團以當地“春看花、夏食李、秋品魚、冬賞梅”的四季特色為脈絡,深入挖掘鄉土之美,將創意融入鄉村肌理,為鄉村振興注入藝術設計活力。
為精準描繪鄉村風貌,實踐團行前深入調研,提煉本土文化精髓,挖掘“春看花、夏食李、秋品魚、冬賞梅”本土特色。創作時,成員們化身鄉村“鄉村藝術改造師”:春日,用明快的黃、粉等色調,在墻面上還原油菜花田的燦爛金黃與桃李繁花的繽紛爛漫,讓路過的村民仿佛隨時能踏入春日花田;夏日,以鮮活的色彩呈現桃李壓枝、果實累累的豐收場景,仿佛能聞到果實的香甜;秋日,細膩刻畫禾花魚在稻浪間穿梭的生態畫面,展現鄉村獨有的豐收韻律;冬日,以冷色調為底色,烘托后山紅梅傲雪綻放的詩意,讓寒天也有了溫暖亮色。創作中,成員們頻繁與村民互動,聽老人講過去的花果故事、孩童說與魚蝦的趣事,把這些鄉愁記憶融入墻繪細節,讓墻繪不僅扮靚村莊,更凝聚起鄉情,潛移默化改善民風,曾經隨意丟棄雜物的墻角,因墻繪成為村民打卡交流的小天地。
此次墻繪跳出純藝術創作范疇,緊扣“助農”做文章。團隊精心打造四季農旅打卡點,串聯“賞花、采果、品魚、探梅”體驗,為后續農旅融合埋下伏筆。同時,強化桃李、禾花魚等農產符號,讓這些特色物產借墻繪積累品牌視覺素材。藝術賦能帶來的實效,讓村民真切看到了產業潛力。
![]() |
圖為墻繪合照 |
此次實踐不僅是藝術賦能鄉村的嘗試,也是設計學子學以致用的生動課堂。來自不同專業的成員們,在跨學科協作中深化了對“設計助農”的理解,將青春創意揮灑在鄉野大地。墻繪收官,步履不停。團隊將持續深耕,計劃開發“跟著墻繪游鄉村、學藝術”研學路線,并將墻繪元素融入書簽、帆布包等文創產品,拓寬鄉村增收渠道,讓藝術賦能的長效機制在鄉土扎根,繪就“生態美、產業興”的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