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念,探索人工建筑與淮河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路徑。6月29日至7月5日,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靚淮”惠民生,“筑綠”煥新顏生態先鋒隊奔赴淮南、宿州、蚌埠三地,開展了一場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師生們聚焦“人工建筑如何靚化淮河生態環境”的核心命題,深入自然景觀、歷史遺址與現代工程一線,探尋人工構筑物與生態保護與修復共生的創新路徑,繪制出一幅"筑綠惠民"的淮河生態新畫卷。
淮南篇章:歷史建筑中的文旅融合密碼在淮南九龍崗民國小鎮,實踐隊成員們沉浸在厚重的歷史氛圍中。他們細致觀察老建筑的磚石結構、木構梁架,解讀其蘊含的建造智慧。街巷間售賣復古中山裝的小販,與歷經滄桑的建筑相映成趣,營造出獨特的年代感。而精心設置的現代打卡點,又為這片古老街區注入了新鮮活力。特別是探訪熱門電視劇《六姊妹》的取景地時,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性利用和適度開發,能夠有效激活其文化價值,實現人文傳承與文旅發展的雙贏,這也是“靚化”環境、提
升區域吸引力的重要路徑。

圖為團隊成員在淮南九龍崗與當地居民爺爺訪談 王曦攝
宿州篇章:水利工程譜寫生態人文協奏曲實踐隊奔赴宿州,首先在被稱為“水利博物館”的新汴河博物館系統學習了這條古老河流承載的歷史文脈與治理智慧。隨后,在新汴河風景區,隊員們與景區負責人圍繞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進行了深入座談。負責人介紹了如何通過生態護坡、濕地凈化、親水設施等人工建設,將原本功能單一的水利河道,打造成為集防洪、生態、景觀、休閑于一體的城市綠肺。漫步在風景如畫的新汴河景區,隊員們切身感受到,經過人工的精心規劃和建設,水域、濕地、植被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人工之力優化生態環境、惠民利民的生動寫照。
圖為團隊成員在宿州汴河水利博物館參觀學習 王曦攝
蚌埠實踐:工業記憶與現代工程的生態交響深入延安路淮河大橋建設現場,師生們通過專題座談會,詳細了解了項目貫穿始終的生態優先理念。技術負責人重點介紹了保護淮河水質與生態的關鍵措施,包括精細化的施工廢水處理、嚴格的揚塵與噪音管控,以及橋梁設計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融合。項目方“將綠色基因植入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決心,生動詮釋了現代工程守護綠水青山的擔當。
圖為團隊師生在蚌埠延安路淮河大橋施工現場考察學習 王曦攝
走進煥然一新的蚌埠寶興面粉廠工業遺址,隊員們感受到融合歷史記憶與現代活力的工業遺址正改善著城市印象。昔日廠房設備經巧妙改造,變身為昆蟲科普館、圖書館等文化場所。在改造后的圖書館內,館員指著保留的燒毀痕跡講述歷史,凸顯“修舊如舊,功能新生”的模式。這種改造不僅保留了城市肌理與歷史文化,更打造出深受市民喜愛的生態文化休閑空間,成為人工建筑靚化環境、服務民生的典范。

圖為團隊成員在蚌埠寶興面粉廠參觀學習 汪倩攝
在淮河沿岸的津浦鐵路文化公園,隊員們調研其規劃理念與生態維護措施,體驗火車駛過時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獨特氛圍。休閑廣場里充滿富有年代感的體育健身器材,不僅是市民休閑勝地,更成為連接城市歷史與生態自然的綠色紐帶,但由于缺少合理的規劃與開發,尚未形成體現蚌埠市歷史悠久的鐵路文化。
圖為團隊成員在淮河沿岸做問卷調查 汪倩攝
這次淮河實踐之旅,對實踐團成員不僅是一次認知的深化,更是一份行動的宣言。他們用心觸摸母親河跳動的脈搏,用情感受生態與民生的交融,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青年建設美麗中國的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 宋明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