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三峽移民精神,傳承三峽移民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2023年7月17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志愿青春行,共續萬州情”三下鄉社會實踐團抵達三峽移民廣場進行參觀學習和社會訪談。

實踐團隊為了更加深刻掌握三峽移民有關情況,隊員們分組在移民廣場對現場的群眾開展面對面訪談。在采訪2002年從萬州區新鄉鎮溪門口移民到萬州區移民廣場附近的張奶奶時,張奶奶深有感慨的說到:“由于當年興修三峽水壩這個大型的國家基礎設施,沿江生活的人民群眾的房屋、土地被大水淹沒,進而開展了長達十幾年的三峽百萬大移民行動。此次行動堪稱‘世界級難題’,但廣大人民群眾在政府的帶領下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努力開創新生活,在新的地方扎根向上。”
據悉,當時張奶奶所在的生產隊有近百戶人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長江漲水水位線下移民到各個地方。張奶奶回憶道,“我們生產隊原本是一個大家庭,雖然那次移民后就各奔東西了,但現如今仍會時而想起當年在生產隊溫馨和諧的生活場景。”
張奶奶講述到當時移民分兩類:一類是外遷,比如去北上廣這些地方的,國家會提供就業崗位,也有的移民依靠親人選擇外遷;另一類便是內遷,比如從一個縣去另一個發達的縣,這類移民者,國家雖不會提供就業崗位,但是會給予遷移金進行補貼。這次移民考驗著廣大人民群眾,發揮自己的智慧在新的地方站穩腳跟,謀求生計,擼起袖子加油干,其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在現代化建設時期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與1976年從開縣移民到萬州的李爺爺進行交談時,李爺爺談及他的親身感受,移民后的各種條件都比移民前改善了很多——便捷的交通、舒適的居住環境、優質的教學水平等讓他們這批移民群眾感受到了國家發展的變化,享受到了國家繁榮發展帶來的紅利。李爺爺說,在生活上雖然歷經了諸多移民帶來的困難,但是他從未埋怨,從未消極悲觀,生活從來都打不倒、磨不滅他的意志。他在友人的幫助下創造了自己事業,在2000年買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在這座三川匯聚之地有了一個定身之所。談到三峽水庫的修建成果,李爺爺對此贊嘆不絕,因為這不僅大大提高了長江防洪能力,還帶動了長江沿岸水力發電、旅游業及航運大踏步的發展。

通過與張奶奶、李爺爺等群眾的交談,我們了解到三峽移民的故事,感受到了那輩人的艱難歲月,體會到他們那代人身上的優良品質。在整個走訪調查中,也發現仍有部分的年青人對三峽移民過程不了解,因此我們新時代的新青年有責任傳播三峽移民故事,弘揚三峽移民精神。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庫區長大的大學生,更要學習三峽移民過程中所流傳下來的三峽移民精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面對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開拓創新,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