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賦能鄉村振興以青春才智,河海大學南通市武陵村發展調研團于7月4日與南通市啟東市農業局局長陸健就啟東市農業總體布局展開訪談。
團隊成員采訪啟動市農業局局長陸健同志
在訪談過程中,陸健同志就“三農”概念進行詳細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三高”思想:高水平生產方式、高顏值農村風貌、高素質農民群體。以“三高”應對“三農”,譜寫鄉村振興的壯麗詩篇,吹響鄉村振興的文明新曲。
發展高水平生產方式,筑牢鄉村振興之基。針對“農業”問題,陸健同志認為鄉村振興應當著眼于高水平的生產方式,而高水平的生產方式需要技術的現代化、機器的現代化以及人的現代化三個方面的共同進步。細化來看,技術的現代化對規模化種植和無土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以此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基礎上達成高產量和高效益的標準,進而使農民種田積極起來,生活富裕起來;機器的現代化則響應了“中央一號”文件中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號召,規模化的農業生產需要先進農機和灌溉設施的引入,讓“大機器”走進田野,讓“大機器”協助農民;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打造掌握先進技術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方能提振科技興農底氣,帶領村民踏上新的致富路。“技術”、“機器”、“人”三方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走好科技富農路。
武陵村溝渠治理情況
武陵村河流兩岸綠色生機
打造高顏值農村風貌,商討鄉村振興之計。“高顏值的農村風貌”是陸健同志提出的第二關鍵詞,聚焦鄉風文明,營造新風氛圍。推廣“道路文明”,以農民的雙手共筑田間清潔小路,實施集中無害化處理動物尸體和“豬糞還田”,讓農民“走得踏實”、“走得放心”;“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治理水文成為整治鄉風鄉貌得燃煤之急,培養一批“有意識”“有本領”“有擔當”的基層村干部,帶頭治理黑臭河溪與溝渠,還一片山清水秀、藍天白云;同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讓農民在“吃的飽”“穿的暖”的基礎上“出行便利”“辦事輕松”。在鄉風文明上下功夫,厚植美麗鄉村,打造環境文明、生態宜居的新農村。
團隊成員參觀鄉村振興主題公園
培養高素質的農民群體,推動鄉村振興之風。針對“農民”問題,陸健同志提出“高素質農民群體”的概念,從思想高度去下鄉村振興的“制勝棋”。開展“掃盲”行動,上好“農民黨課”,宣講“農村新風”。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革除農村封建陋習,移風易俗,讓新時代鄉風融入農村發展和群眾生活;以各種形式的活動弘揚尊老愛幼,關愛弱勢群體,從而建設和美鄉村。
把握好“三農”問題,貫徹農業農村各項政策,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實踐,砥礪擔當作為,矢志增強本領,在希望的田野上譜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