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名稱:安徽理工大學
報告題目:學黨史·憶先烈·踐初心
團隊名稱:安徽理工大學“探尋紅色精神”暑假實踐團
實踐時間:2023年8月1日至2023年8月2日
作者:田中華
習主席曾說過“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意思是無論我們黨走多遠,走向多么光輝的未來,中國共產黨人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我們黨從哪里來,為什么出發。為了使同學們學習宣傳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8月1日,安徽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探尋紅色足跡”——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依托銅陵市樅陽縣當地紅色資源,開展重走紅色足跡、鄉村黨史教育等多種形式活動。
8月1日上午,團隊到達了樅陽縣旗山烈士陵園,樅陽縣烈士陵園位于縣城青山路幕旗山西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烈士陵園廣場,廣場上有渡江戰役大型雕塑以及解放樅陽鎮、中共沿江地委、浴血錢家祖莊、湯溝暴動、陳瑤湖之戰等5幅精美浮雕,廣場中央還有著展現當年戰士們戰斗姿態的群雕,這些雕刻栩栩如生,仿佛再現了那段革命時期的崢嶸歲月。回望過去,70多年前的中華民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是是這些英勇的革命烈士不畏艱險,不折不撓才換來了革命的勝利。
(圖為烈士陵園群雕像)
隊員們拾級而上,一座高大的的烈士紀念碑屹立在山上,碑心正面鐫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在紀念碑旁一排排挺拔的蒼松和一行行整齊的翠柏襯托下,這里顯得顯得更加莊嚴肅穆,在革命烈士碑前,大家重溫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更加深刻了解了這些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的革命先烈英勇事跡,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全體人員懷著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紀念碑默哀一分鐘,全體向烈士敬禮,大家緩步繞行瞻仰紀念碑,以此寄托對革命烈士們的深深敬意和無限哀思。
(圖為實踐團在紀念碑下的合影)
在紀念碑的后面還有著一座英烈墻,在這里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座豐碑。烈士英名墻上一共鐫刻有712名烈士的姓名,每一個烈士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每個中國人銘記。看到這些豐功偉績團隊成員感受頗深,大家紛紛表示作為現代青年,要不忘歷史,要傳承先烈們的紅色革命精神,要銘記歷史教訓,積極承擔起國家使命,要為實現新時代的中國夢努力奮斗。
(圖為烈士陵園的英烈墻)
其后團隊深入參觀了樅陽縣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
渡江戰役中線指揮部舊址位于陳氏宗祠內,祠堂為清代建筑,前后3屋,總體為臺梁式磚木結構,花格浮雕,雕梁畫棟。早在1978年,就按照原貌進行過一次大的修復,陳列有渡江時使用的武器、文獻資料、船工用具、參戰證、獎狀、獎旗、渡江勝利紀念章等展品共60余件。
樅陽縣當時名為桐廬縣(1949年2月1951年2月),位于安徽省西南的長江北岸,長江流經縣域78公里。渡江戰役時,樅陽是前哨陣地和中線大軍渡江地段,成為強渡長江的主要戰場之一。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渡江軍民的光輝足跡,樅陽人民表現出的勇敢無畏的氣概和無私奉獻的情懷,在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
(圖為實踐團在參觀紀念館)
(圖為紀念館里的人物雕像)
(圖為實踐團在參觀后的深入總結交流)
為了更好的了解黨史文化在樅陽縣的普及情況,8月2日實踐團成員前往了橫山村,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們開展了黨史講解課和進行有關黨史學習的問卷調查。
橫山村位于樅陽縣橫埠鎮,該村總面積6.8平方公里,2019年9月,被譽為為安徽省首批美麗鄉村示范村,此外橫山村還是左光斗的故鄉,該村擁有左光斗紀念館,是省級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村內有著近3000多畝的花卉基地,橫山村目前正準備打造成宜居、宜游、宜業、宜樂、宜養的特色村。
(圖為實踐團隊員們在為其講解)
(課堂上孩子們認真聽著實踐團的講解)
本次黨史講解課在橫山村村主任章方勝的幫助下,于橫山村的村委會會堂里進行,該課主要分為3個主題,分別是《堅定理想信念,時刻不忘黨史》,《樅陽縣的紅色黨史》,《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這三個主題,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只有正確認識黨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服務現實、開辟未來。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
(圖為實踐團隊員對村里老人進行問卷調查)
(圖為活動結束后實踐團和村主任合影留戀)
通過這次黨史學習教育我們感受到,黨史學習既要深入人心,更要見于實踐,特別是對于我們學生們來說,在親身實踐中學習黨史、體會黨史,才更能感悟到蘊含其中的偉力。切切實實的紅色精神,也激發了我們作為人工智能學院的學子要更加努力學習和成長,發揚革命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