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社區、企業、政府的幫扶,加上自己的努力,出手就是‘王炸’。”團隊成員在采訪后由衷感慨。
近日,寧波大學陽明學院“三三共建,育才筑夢”暑期社會實踐隊伍來到寧波市北侖區大碶街道,聚焦青年產業工人的成長路徑,深入了解新型工業社區涵養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建設的新模式。
7月18日,實踐隊伍走訪了大碶街道的多個不同工業社區,有幸采訪到了3名產業工人的代表人物,在一問一答中,青年產業工人在工業社區中的生活場景被勾勒出來。
新“碶”象之政策穩幫扶,志愿暖人心青年創業者李翔還有另一個身份——北侖區十佳青年志愿者明星。采訪中,他提及自己剛開始從事志愿活動只是為了孩子入學,因為北侖特有的“積分”政策,可以通過志愿服務獲取積分從而謀得福利,沒想到“越做越愛,越愛越做”,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找到了快樂。他舉例到,堅守一個港點的交通疏散,就是一個“從堵到疏”的過程,路堵,心也堵;路疏,心情都舒暢了,一點辛苦算什么,這就是志愿服務的魅力。
這一生動事例,仿佛是政策激勵與個人覺悟的隔空擊掌,政策鼓勵行動,行動發現意義,意義變為堅持,堅持讓自己和社區生活變得更好,這樣的良性循環推動社區建設越來越好,新業態下的社區生活處處是志愿服務的溫暖。
團隊成員紛紛贊嘆這樣的政策思路,對于高素質勞動者的涵養不僅局限于技能提升,需要培養奉獻精神、社區主人翁意識,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成長。
新“碶”象之社區強助力,書香潤心田“我舉辦讀書會就是想幫助更多的產業工人認識這個世界,以書籍為燈塔,幫助他們打破信息差,一起走出去!”產業工人自組織領袖陳利娟在采訪中提到。從底層拼搏上來的她深諳讀書的重要性,自己通過讀書受益后,她便想帶動周圍的人。有了遠大的理想,還需要實地的落實,陳老師與社區“一拍即合”,社區里本就有豐富的社團活動,也非常支持自組織的開展,可以為讀書會提供場地及部分資金支持,為讀書會的開展奠定物質基礎。
在29場讀書會中,她幫助了一位又一位產業工人實現自我成長與蛻變,這一過程非常艱難,因為產業工人忙碌一天后很難分出精力參加讀書會。陳老師只能一個個鼓勵,一點點推動,并且努力尋找契合工人需要的主題以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閱讀中來,終于實現了常態化運營,讓“讀書”這件小事兒,在工人群體間逐漸流行起來,書香的氛圍讓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聽完她的分享,團隊成員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動人的是純粹的初心,可貴的是堅持的毅力。陳老師對大學生說:“我希望你們發揮自己的力量,盡力打破這個世界的信息差,給這個世界帶來一點點改變。”所有青年當銘記于心。
新“碶”象之三方齊支持,問題不忽視寧波青年工匠李志磊是萬千青年產業工人的典型代表,憑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幸福的生活。他點贊企業、社區、政府在生活各方面的支持,比如企業組織“99匠人”大賽促進工人技能提升;社區開展豐富活動,深化黨建引領,他就積極參與讀書會、社區紅色活動;政府對于青年的租房購房問題也有相應的補貼政策,關注青年現實需要。
在點贊工業社區業態越來越好的同時,團隊成員也提到了一些現實問題,比如體制內工作比一線工作更有吸引力,青年對一線工作存有誤解等,與李老師就這些問題展開討論。李老師表示這是時代的烙印導致思想的固化,鼓勵大學生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錘煉技能,開拓眼界,正視產業工人的重要基石作用。

“這三位產業工人代表在采訪中的回答讓我感受到了大學‘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實踐團隊成員張同學提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經歷能夠激勵一批青年學子向精向深打磨自己的技術,提高自身專業素養,依靠政府、社會和企業的支持開辟新未來。”
本次調研經歷,不僅讓實踐隊伍近距離感受青年產業工人的風采,也學習了大碶街道涵養人才的先進經驗,更意識到青年人應當擔負起的責任使命,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新時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