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了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民族文化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結合,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紅起”大學生暑期實踐團隊于2023年7月4日前往貴州省凱里市雷山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蘆笙制作傳習所進行實地調研活動。本次社會實踐,實踐團隊通過當地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帶領,走進蘆笙制作傳習所,調研近年來蘆笙的發展狀況,領略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過程。
圖1團隊參觀不同類型的蘆笙制作成品(彭麗麗 攝)
南京財經大學“紅起”大學生暑期實踐團隊走進凱里市雷山縣,去探尋非遺蘆笙文化,通過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蘆笙傳承人莫厭學老師的訪談,團隊了解了蘆笙制作的整個流程。其材料主要是從江西、浙江購入,從一塊塊木材、一根根小竹子到最后組裝成一把把單管或者多管的蘆笙樂器,每一步都是作坊的工匠手工敲敲打打自己做的,其復雜的工藝流程不能用機器操作,只能用電鉆一孔一個步驟的進行,大約需要兩天兩夜才能完成一把復雜的短弦蘆笙的制作。通過調研,團隊成員發現其主要銷路是面向各個高校的藝術系、國內外歌舞團以及民間音樂團體。在疫情之前,所有的銷售都是預售的方式,需要訂購者提前一到兩個月提前預定;疫情之后,由于當地有“笙聲唱白事”的要求,蘆笙的銷量有所提升。莫厭學則是提前在家里制作好不同類型的蘆笙,隨時等待滿足不同類型顧客的需求,團隊成員了解到,每一把蘆笙的價格從300到1900不等,其價格差異主要和所需的管弦數量有關。
莫老師告訴團隊,自己從十五、十六歲就開始制作蘆笙,是家里祖傳的第四代,自己的子女也在制作、從事和蘆笙有關的工作。蘆笙是一個傳統文化,但是卻從民間性轉為了藝術性,在80年代之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蘆笙、吹蘆笙,但是后輩們由于生計、新文化等種種因素愿意繼承蘆笙文化的人越來越少,幾乎失傳,而他也在盡自己的力量去向人們傳授蘆笙、去收徒弟、去到校園里講學等等。對于當地來說,蘆笙是黔東南的特色苗族文化,目前人們多用于大型活動和旅游業表演,以帶動當地特色旅游業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也促進了民族文化的推廣。
圖2團隊成員與非遺傳承人莫厭學老師進訪談 (李睿瀟 攝)
經過本次實踐調研采訪,團隊成員更進一步了解了苗族的特色傳統文化以及其在當下的新興銷售模式。如今,當地政府采取“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模式,吸引當地蘆笙制作傳承人加入合作社,由傳承人帶領徒弟進行蘆笙制作,并將產品交由合作社統一銷售;由合作社負責保底價收購并打開蘆笙銷售市場,在保護傳統制作工藝、助力當地百姓增收致富的同時壯大村集體經濟。相關政府部門當聯合社會各界努力保持文化的傳承性、繼承性,這是一項長期奮斗的工作,我們仍需不懈努力。
圖3團隊成員與吳老師進行合影 (凌可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