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經。2025年7月8日至2025年7月19日,來自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的安岳“青衿弘文”實踐團,奔赴資陽市安岳縣新民社區。團隊創新設計六大文化課程體系,以禮儀教化、非遺體驗、鄉土浸潤為脈絡,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童心中生根發芽,踐行“青矜共進,弘文新民”的青春誓言。
“拱手禮要掌心虛握,指尖平齊,這樣才是對長輩的尊重。”,在禮儀課堂上,隊員們正帶領孩子們練習傳統禮節。從校園里的鞠躬問好、課堂舉手,到家庭中的餐桌禮儀、待客之道,再到公共場合的輕聲慢行、排隊守序,課程設計緊扣《小學生禮儀實操課》中的細節——用“禮儀樹”成長圖記錄進步,用情景模擬演練待客場景,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明白:禮儀不僅是規矩,更是文化傳承的“活化石”。一位7歲的孩子在課后驕傲地說:“現在我知道給奶奶遞東西要用雙手了,她夸我懂事呢!”
文化鑒賞課,古今對話的畫卷徐徐展開。隊員們從“眉山三蘇”講起,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為孩子們講述蘇軾的詩詞人生,讓來自眉山的“老鄉”故事拉近了孩子們與經典的距離;講到傳統節日時,元宵燈謎、端午包粽習俗引發熱烈討論,孩子們爭相分享家里過中秋“分月餅”的趣事;非遺傳承環節,“攪漆成紋、旋轉浸色”的制作步驟,紅臉關羽的“忠義”象征,讓孩子們驚嘆于“原來老祖宗的手藝這么酷”;而當隊員們展示安岳石刻的圖片,講述家鄉那些歷經千年的佛像背后的故事時,孩子們眼中的自豪與好奇,正是文化認同的萌芽。三蘇文脈,在此蘇醒——故鄉是最好教材“吾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圖1為志愿者為孩子們上臉譜課。袁琴 供圖
美術課上,孩子們在色彩與線條中觸摸文化肌理。讓大家用指尖蘸取顏料,按壓出“梅花”“竹葉”等傳統意象,在拓印中理解 “墨分五色” 的東方美學;結合安岳 “檸檬之鄉” 的特色,讓孩子們畫出金黃飽滿的檸檬,再添上家鄉的石刻元素,將本土文化融入創作。一位 11 歲的孩子在畫完“檸檬與佛像”后說:“原來我們家鄉的特產和石頭上的畫,能一起變好看!”

圖2美術課后孩子拿著“檸檬”與志愿者合影。盧婷 供圖
手工與泥塑課上,指尖的溫度喚醒了文化記憶。剪紙課上,孩子們跟著教程,剪出“喜鵲登梅”“連年有余”的紋樣,在對折、剪裁中理解“對稱美”的傳統審美;非遺漆扇制作時,大家參照“橘子配色”“青花瓷配色” 指南,讓顏料在扇面暈染出獨特紋路,感受“以漆為媒”的古老技藝;超輕粘土成了泥塑課的“魔法材料”,孩子們捏出《惠崇春江晚景》里的“竹外桃花”與“春江鴨”,將古詩中的意境化為手中的立體造型,讓“蔞蒿滿地蘆芽短”的春日圖景在指尖綻放。

圖3為孩子們正在制作“春江鴨”。袁琴 供圖
體育課讓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別樣火花。隊員們從中“蹴鞠” 的歷史講起,帶孩子們玩起“古代足球”游戲,在奔跑傳球中體會“古人也愛運動”的趣味;音樂課上,《萱草花》的溫柔旋律與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開放” 的歌詞,讓孩子們在合唱中感受母愛與傳統意象的共鳴;而 “聽歌猜動畫” 環節,《熊出沒》《豬豬俠》等動畫歌曲里的本土故事,更讓孩子們在歡笑中觸摸文化的溫度。
課業輔導課上,隊員們專注幫孩子們攻克暑假作業中的難題。沒有復雜的文化延伸,只有耐心的講解和反復的鼓勵,這種純粹的陪伴,讓孩子們漸漸放下拘謹:內向的女孩會悄悄把畫好的小紙條塞給老師,調皮的男孩會在解題后得意地說 “老師你看我厲害吧”。正是這份無距離的互動,讓師生之間的信任悄然生長。

破曉的集市炊煙,深夜的教案燈火,見證著十人團隊的匠心共守。當生活組采買歸來的青椒還沾著晨露,課程組已就地將安岳檸檬化作“酸味里的陰陽五行”趣味課;當手工材料告急,超輕粘土的輕盈特性激發應急創意——樹葉拓印、碎布拼畫,困境反成美育契機。“協作是比教案更重要的教材,”宣傳委員袁琴在日記中寫道,“當孩子們看見我們共拾行囊、共解難題,協作的種子便與文化同植心田。”
十天的支教雖短,文化種子已悄然發芽,師生情誼也愈發濃厚。曾分不清節日的男孩能說出端午淵源,剪不好紙的女孩送出“福”字剪紙,孩子們會在課業輔導后拉著老師的手講家里的趣事,這些細微的變化都見證著成長。
“青矜弘文”的意義不止于“教知識”。禮儀課教會尊重,文化課播下自信,手工課鍛煉傳承,課業輔導搭建起心靈溝通的橋梁,團隊協作示范擔當。當孩子們捏出 “三蘇祠”、指著漆扇說 “這是我們的非遺”,當他們把寫滿感謝的紙條塞進隊員手中,教育的真諦已然顯現——它讓文化扎根,更讓心靈相通,成為孩子們 “知來處、明去處”的底氣。
離別時,孩子們捧著完成的暑假作業和手作送別隊員。這些稚嫩的字跡與作品,既是成長的見證,也是情誼的信物。“青矜弘文”實踐團的旅程雖結束,但 “以文化人、以情育人”的初心,終將在安岳新民開出更絢爛的花朵。(通訊員 李力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