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秭歸,酷暑難耐,但那里的柑橘,卻熠熠生輝。我作為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小橙故事”柑橘文化采風社會實踐隊的一員,與其他11名同伴來到中國柑橘原產地湖北省秭歸縣,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柑橘文化主題采風活動。通過參觀學習、入戶走訪、親身體驗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柑橘文化、屈原文化、峽江文化、移民文化之間的關系,探究秭歸這座峽江小城背后的故事,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圖為實踐隊員在“屈原故里”合影留念
小橙故事,源遠流長。在屈原故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參觀了舉世聞名的屈原祠,拜謁了中國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了解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屈原文化。兩千多年前的一曲《橘頌》,是全世界最早有關柑橘的記載,拉開了秭歸小橙故事的序幕。在“中華屈氏第一村”萬古寺村,我們聆聽了屈家明書記講述秭歸柑橘種植歷史的故事,知道了秭歸源遠流長的柑橘文化。
圖為屈家明書記講述秭歸柑橘種植故事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地方,想要在經濟發展上行穩致遠,首先應當注重文化。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秭歸,恰恰是文化生長的土壤。以屈原文化為依托,以柑橘文化為牽引,讓文化賦能產業,讓產業帶動經濟,讓經濟聯動文化。
通過走訪,我們這些在校大學生走出校園,親身接觸社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借助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和網絡媒體,致力于傳播秭歸臍橙故事,提升其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秭歸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全面振興盡上當代大學生的綿薄之力。
小橙故事,行穩致遠。在水田壩鄉龍口村,實踐隊員們探訪了吒溪河鄉村振興示范區,了解秭歸臍橙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吒溪河本是長江三峽的一條支流,源自神農架,流經興山,在秭歸境內注入長江。吒溪河下游是秭歸臍橙的主產區。秭歸吒溪河鄉村振興項目以香溪河兩岸萬畝臍橙園為依托,將屈原文化、柑橘文化、峽江文化、移民文化有機結合,建設一個集旅游觀光、采摘體驗、研學實訓、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區,打造現代農業樣板區、柑橘文化聚集區。以城鄉融合發展、生態藍綠交織、鄉村農旅體振興、動能新舊轉換為目標,推動柑橘產業全鏈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價值鏈,打造現代農業之范。
圖為在吒溪河鄉村振興示范區,實踐隊員了解秭歸臍橙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自2022年5月開始,以環吒溪河流域為重點,總投資為20830萬元,構建以臍橙全產業鏈為產業支撐、以水陸空三維離地運動為核心吸引力的雙核驅動,打造新時代下的“鄉村振興示范區。截至2023年5月,該項目已建成“峽江橙香·屈風楚韻”示范區和“中國橙谷·離地運動”休閑區,惠及秭歸縣2個鄉鎮,9個行政村,現已成為秭歸縣首個鄉村振興示范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不僅靠文化支撐,還要靠搶抓機遇。秭歸積極搶抓機遇,奮力拼搏,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成色、有起色”的當地產業,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秭歸柑橘不僅是一種農產品,更是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和歷史記憶的獨特符號。如何做好文化傳承與發展,為秭歸縣將屈原文化打造成“兩個世界級”目標(世界級地標品牌、世界級文化載體)出謀劃策。
小橙故事,未來可期。在屈姑公司和華維物流園,我們來到柑橘溯源館,尋訪柑橘大家族,看當地人如何將臍橙“吃干榨盡”。深入車間,看秭歸電商產業發展盛狀。
圖為秭歸臍橙分揀現場
秭歸柑橘近年來緊跟市場需求,在銷售方式上不斷創新。封箱托運、鮮果零售、直播帶貨等形式被廣泛采用,促進了柑橘鮮果的銷售。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秭歸臍橙積極探索“政府+互聯網+”的柑橘銷售新模式。通過“政府牽頭,企業聯動,科技賦能”的策略,邀請各大網絡平臺大V進行直播帶貨和推銷活動,在全方位展示秭歸臍橙的優良品質,并贏得廣大消費者一致好評。以柑橘銷售為基礎,帶動秭歸全產業鏈的提檔升級,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柑橘作為秭歸縣的支柱型產業,其經營模式、發展思路、運營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通過將政府、企業和科技緊密結合起來,在銷售模式上進行創新,使柑橘產業鏈得以延伸,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經歷,是難忘的;過程,是美好的,記憶是深刻的。
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柑橘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相信,在政府、企業、科技和年輕人共同努力下,秭歸縣將實現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并迎來全面振興。我們將繼續用心呈現秭歸臍橙的故事,傳播秭歸臍橙的魅力,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我們攜手共進,書寫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通訊員 石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