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秦工薪火”實踐團奔赴咸陽興平,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以“探尋工業印記,傳承工匠薪火”為主題,通過走訪博物館、參觀企業、服務鄉村等多維形式,實現了精神傳承、技能錘煉與社會服務的深度融合。
對話勞模工匠 堅定職業理想
在電力事業歷史博物館內,實踐團成員認真聆聽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歷史實物背后的故事,感悟企業在三線建設時期響應國家號召,遷至內陸并扎根西北的奮斗歷程。老一輩航空電力人懷揣科技報國的理想,克服艱苦條件,矢志為國家航空事業貢獻力量。這種西遷精神與堅韌信念,深深打動了在場青年學子,進一步堅定了他們立志技能成才、服務社會的職業理想。
從課堂到車間 以初心鑒匠心
在陜西省中維御能科技公司,實踐團走進生產車間,近距離觀察電機部件從繞線、嵌線到裝配的全過程。工人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操作,詮釋了“質量即生命”的職業信條。通過現場交流,企業技術骨干分享了從業體會,提醒青年學子要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學習與實踐的日常準則。實踐團成員紛紛表示,這種職業追求讓他們更加認識到工匠精神不僅是職業素養,更是社會責任。
青春賦能鄉村 技能點亮振興
結合專業特色,實踐團深入興平市冉莊村,與當地黨支部共同學習產業發展政策,探討鄉村振興路徑,并采訪村干部了解村莊發展歷程。同時,實踐團還積極開展義務家電維修,走訪村民家庭,維修電風扇、電冰箱、燒水壺等電器,排查用電隱患,普及安全用電知識。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為村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也助力鄉村用電環境改善。
實踐總結
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成員們在勞模工匠故事中汲取精神滋養,在企業車間學習工匠技藝,在鄉村服務中踐行責任擔當。既筑牢了“科技興業、技能報國”的職業信念,又打通了理論與實踐的銜接通道,更將青春力量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際成效。
從工業文明的傳承到產教融合的探索,從課堂學習到田間地頭,實踐團不僅讓“質量即生命”的工匠理念深植于心,更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初心。此次活動既為鄉村群眾帶來了便利,也為青年學子在實踐中成長成才提供了生動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