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之水成海洋,顆顆愛心變希望”
中南大學湘雅社會實踐團赴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7月20日電(通訊員:閆亮)
“涓滴之水成海洋,顆顆愛心變希望”
“生命的長短以時間來計算,生命的價值以貢獻來度量“。我們堅信,要做出對世間有貢獻的事才不枉此生,為大眾留下美好就是為自身留下深厚的福澤。世間需要美好,而我們正是為著世間的美好而奔波,不止是現在,更是未來的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將為了世間的美好而努力。
轉眼間進入盛夏時分,樹上的綠葉郁郁蔥蔥,枝椏上的鮮花開的璀璨照人,雖是七月,云南的風吹在身上卻是溫暖和煦。新的一天,“遺愛在人間“實踐團開啟了新的科普之旅,行行色色的路人從我們面前經過,有成熟的面龐,有稚嫩的模樣……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南大學”遺愛在人間“實踐團在新的一天里有什么新收獲!
一開始實踐團成員就為當地的群眾講解了遺體捐獻者的事跡,向人們介紹他們的偉大貢獻精神。是他們,在人世間貢獻著美好,傳遞著愛與關懷。
“遺體捐獻”是一個直白的名詞,若拘泥于字面的理解,將永遠與傳統觀念作斗爭。被“遺體”“器官”嚇退之人不計其數,但是,科普不是簽訂協議,捐獻不是強制要求,器官捐獻與遺體捐獻更不能一概而論。在與路人的交流中,在路人表現的言行聲色中,我們用細致入微的觀察,不斷反饋總結,改變我們的溝通方式,調整我們的科普話語。換一種方式引入主題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遺體捐獻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名詞,不應強求于快速切入主題,而是用更溫和的話語,用更具沖擊力的現實表述,將捐獻者的感人事跡繪聲繪色演繹出來,將捐獻事跡的醫學意義和社會貢獻呈現出來,這更能觸動每一位路人聽眾,讓他們不經意間放慢腳步,在故事里構筑美好回憶,在現實里沉思捐獻的價值。講解捐獻者的事跡,不是干澀地轉述,需要的是情感的共鳴,講好每一個故事才能打動駐足的路人,心靈的共振才能讓他們自愿去了解遺體和器官捐獻,或許傳統觀念現在還束縛著他們,但是,每一次飽含深情的講解卻是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了一個隨時會萌發的捐獻火種!
隨后我們開展了“寫給天堂的一封信”和“掛風鈴”活動,以期通過這些簡單有趣的活動,讓人們理解生命的意義,感受生命的偉大!
“寫給天堂的一封信”活動在以器官遺體捐贈為落腳點時,具有一定的特殊意義和價值。這種活動可以通過向逝去的親人表達感激和敬意,以及對器官捐贈的支持,從而提高公眾對器官捐贈的認識和理解。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們就收到了這樣一封特殊的信件。
“爸爸,當那個不可抗拒的命運降臨,你以一種偉大而崇高的方式,作出了最艱難的選擇。
你的心臟跳動在一個新的胸腔中,讓ta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你的眼角膜為他人帶來了光明,讓他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奇跡;你的腎臟給予了他人一份新生,讓他們跨越疾病的陰霾。你的器官成為了他人命運的轉折點,讓他們的生活重新恢復了希望和活力。
爸爸,天堂一定很美好吧,所以你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
總的來說,以器官遺體捐贈為落腳點的“寫給天堂的一封信”活動,旨在提高公眾對器官捐贈的認知和理解,鼓勵更多人參與器官捐獻,同時為器官捐獻家屬提供情感支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希望和生命延續的機會。
風鈴,作為一種能夠帶給人們寧靜和美好的裝飾品。當微風拂過時,風鈴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如同天籟之音,讓人們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和遐想之中……記得曾經有人說過:“有了風鈴,風雖然吹過了,還留著美妙的聲音。有了心的風鈴,生命即使走過了,也會留下動人的痕跡。每一次起風的時候,每一步歲月的腳步,都會那樣真實存在。”
清風拂過,叮嚀叮嚀嚀,此起彼落。那是輕快的音樂與生命的延續。悅耳音樂傳遞著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律動,象征著生命的延續與希望。那是提醒和警示。置之室外,清風拂過,鈴聲作響,那清脆的聲音顯示著生命的脆弱。那是一種寧靜的氛圍。叮嚀叮嚀,平靜且寧和;叮嚀叮嚀,心境平和;叮嚀叮嚀,共鳴聲起。
在我們的遺體捐獻科普宣講活動中,掛風鈴是一種象征性的手段,通過情感上的觸發和符號化的表達來引起人們對遺體捐獻的關注和思考,幫助提升宣講活動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風鈴吹,故人歸,鈴隨風飄,一步一響——叮嚀叮嚀嚀,此起彼落,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一步一想——掛著深切思念與美好祝愿的風鈴聲響此起彼伏,在風中飛舞。風鈴——一個能夠帶給我們美好和寧靜的甜蜜小物件,它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美好和溫馨,亦是我們同天堂聯系的工具,承載著對親人的思念,對逝者的懷念……
生命是一種神秘而美好的存在,身體則是我們生命的載體。魯迅先生曾言:”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的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人生離世,身體宛如鮮花凋零,但若將遺體捐獻,生命又何嘗不是在另一個人的身體里得到延續。或用于醫學教育,或用于器官移植,我們的生命終將綻放在人世間,我們的愛和關懷將會傳遞給更多的人!
來源|中南大學’遺愛在人間“實踐團
通訊員|閆亮
指導|潘愛華